——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目的由于轴向张力减少,动脉壁扩张时血管出现弯曲,这与血管危险因素,如老龄化、高血压和遗传因素有关。另一种病理机制是血流增加可引起壁面剪切力(WSS)增高;随着血管壁的重塑,WSS可降低到基线水平,其中动脉延长和直径扩大可导致血管弯曲。血管迂曲是遗传性动脉病的一个特征,包括肌纤维发育不良,它与颅内动脉瘤(IA)的发生有关。既往研究大多基于二维图像分析评估脑血管迂曲与IA之间的关系,近期韩国成均馆大学医学院的HyungJunKim等采用三维图像分析方法根据血流动力学位置评价脑血管迂曲度与IA的关系,进而研究迂曲度对IA治疗后复发的影响。研究方法研究者回顾性纳入年1月至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三星医疗中心接受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IA患者,依照年龄和性别匹配按1:1的比例选择健康者作为对照受试者。研究者将IA分为外弯型、分叉型和其它型,随后通过计算机分析三维空间动脉节段长度和脑动脉迂曲度的相关信息(图1)。图1.患者选择策略研究结果研究期间,共有例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治疗,本研究共筛选纳入95例患者(56.3±11.8岁,男性25.3%)和95例对照者(56.4±11.8岁,男性25.3%)(表1)。TI=ASL/Ed%(图2)。表1.受试者的基线特征图2.迂曲度指数测量过程的示意图。(A)测量颈内动脉迂曲度指数的示例;(B)测量基底动脉迂曲度指数的示例;ASL,动脉长度;Ed,起始点直线距离(欧氏距离)平均TI为每例患者ICA、MCA、ACA、BA、VA和PCA节段迂曲度值的平均值。外弯型载瘤血管TI(分叉型.4±30.8与外弯型.1±16.2,P0.01)和平均TI(分叉型.41±5.64与外弯型.74±6.1,P0.01)均高于分叉型;与对照组相比,外弯型载瘤血管TI明显更大(载瘤血管TI,P0.01;平均TI,P0.01);但是分叉型没有显著差异(载瘤血管TI,P=0.92;平均TI,P=0.40)。与对照组相比,各动脉节段TI中,BA段(P=0.02)、左侧PCA(P=0.03)、左侧VA(P0.01)、右侧VA(P0.01)和右侧ICA(P0.01)均较高,与分叉型不同,其中外弯型存在显著差异(表2)。表2.各脑动脉段血管迂曲度指数和动脉段长度在外弯型中,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A的发生与载瘤血管TI、平均TI、BA、右侧MCA段和VA段TI增加相关。但是,在所有动脉瘤病例中,接受治疗的动脉瘤复发与载瘤血管TI增加呈负相关(表3)。表3.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后复发可能的预测因素Cox回归分析图3.外弯型和分叉型动脉瘤的示意图(见图A,B),在每张图的右下角是每种类型动脉瘤的3D-TOFMRA的示例;图C,D显示流入角如何随着迂曲度增加而变化的示意图。研究结论颅内动脉TIs与IA的发生有关,尤其是外弯型,而载瘤血管中TI较高的IA显示了血管内治疗的良好结局。由于局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是多样的。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这些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