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专栏如安行远语文老师笔下的昆明
TUhjnbcbe - 2021/7/6 17:14:00
如安行远之三

故事·小巷

赵玲

三月八日的早晨,我穿过西仓坡,府甬道,站在了文林街和文化巷的十字路口,对面就是文化巷。

树叶像筛子似的把阳光筛到了地上,此时的文化巷是寂寞的,然而这并不影响它是一条有故事的小巷。

因为长满了荨麻,这条巷子原名是“荨麻巷”。我小时读书的学校后园曾经有一片荨麻,那时是我们的恐怖所在,但我们时不时还是要去嬉戏一下,打闹中不小心碰到了身上的皮肤,便又疼又痒。特别令人不解的是,这条长满了荨麻的小巷从一形成开始,就和昆明的一些有名的街巷关联在一起。它联通着“文人如林”的文林街,直插下去就是当时还是清朝的造币厂———钱局街。而在文林街东面有平步青云的青云路和明代永乐年间称为贡院街的青云街,西边又接着呈现祥瑞的龙翔街和凤翥街。而咫尺之遥的云南贡院,在明清两代,每次举行乡试的时候,云贵两地的考生多达五六千人,真可谓“文人如林”了。有人说就是因为这,所以“荨麻巷”变为“苍麻巷”再变为“文化巷”;当然有人也说得此名的原因是是西南联大时期,沈从文、冰心、李公朴、朱自清、吴有训、华罗庚等人都曾徜徉于此,泡在某个茶馆里或谈笑风生,或埋首写作,为它涂抹下了浓重的人文底色。

不论从哪个原因看,这条巷子都和“文化”有了关联,这是一条有“文化故事”的小巷。

我最喜欢的是文化巷11号的故事。西南联大时清华大学在西仓坡5号的教师宿舍建了办事处,南开办事处设在文化巷8号。文化巷是当时两校学生租房居住的地区,当中以11号最为著名。打开杨振宁先生的履历卡,18岁的杨先生家庭住址一栏写着:文化巷11号。杨先生的父亲是联大数学系的教授杨武之。除此之外,外文系的钱锺书、教育学系的罗廷光、数学系的杨武之,以及云大文史系的施蛰存和吕叔湘也住在文化巷11号。我常常想,三四十年代的文化巷该有多么热闹,教授、学生们在这里也许谈笑风生,妙语连珠;也许伶牙俐齿,唇枪舌剑;也许心照不宣,只说一半就心领神会,一切尽在不言中;当然也有可能话不投机半句多,拂袖而去。东坡先生的人生十六件“赏心乐事”中第二件是“微雨竹窗夜话”,我想在文化巷可以改为“短巷茶室夜话”,如果你曾经有过和人彻夜长谈而毫不疲倦,微露的晨曦只是让你绽放笑容的经历,那么我想你一定会和我一样,常常在心里勾勒西南联大时期文化巷“短巷茶室夜话”的情景并被之深深打动。

只是,文化巷11号在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已经无法寻觅了。

书店往往是一个城市、街道或者小巷的一个标志,是这个地方风格的一种体现,就好比去一定要去言又几书店看看一样,文化巷的故事还和书店有关。

文化巷有三个书店:漫林书苑、麦田书店、大象书店。其实严格说是两个,因为麦田书店是在文化巷旁的天君殿巷里,只不过因为距离太近,人们常常把它算做文化巷的书店。梁文道曾说:“独立书店之所以是独立书店,不是因为空间小,不是因为品种少,而是因为它做了一些有想法的选择。我觉得看一个书店好不好,不是看它有什么书,而是看它没有什么书。”这三个书店就是这样的。

我去得最多的是漫林书苑,店名有中英文。“Mandarin”这个词指的是标准的北平官话,或指中国官吏使用的语言,这个词含义是从“满大人”音译过去的。这个书店与我其实并不相宜,因为大多的书籍是针对外国人的,我在这里买到的书并不多。但是它就在文化巷转角最显眼的地方,那种漫不经心的感觉深深地打动了我,所以我只要去文化巷,都要去漫林书苑看看。记得它以很快的速度摆出了《乔布斯传》,我路过的时候顺便买了一本。除了各式书籍外,它还附带售卖各种精美的笔记本,从奢华的烫金印花到古朴的东巴纸,我也忍不住买过好几本。

大象书店是昆明一位大学老师开的,很有点儿情调,书也不错。虽是在地下室,但灯光明亮,通风良好,加之有很好喝的咖啡和饮品,闲暇时进去坐着,翻几本闲书,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不错选择。记得为拍几张“有书香”的照片,我们曾经抬着闪光灯进去,虽把动静降到了最低,还是打扰了坐着静静看书做事的人,愧疚得很。

麦田书店是一家拥有十五年历史的老店。老板是昆明本地摇滚乐队“奇怪的日子”的鼓手——马力,不大的店面中,披头士,凯鲁亚克,鲍勃·迪伦这样的文化符号随处可见。店内除了提供国内外的图书之外,还有唱片出售;无论你喜欢摇滚,蓝调,还是说唱,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你想要的。只是我只去过有限的几次。

文化巷的故事是离不开美食的,或者说美食就是文化巷的另一个标志,另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不同国家的美食:墨西哥风味的萨尔瓦多、印度风味的印度菜菜、韩国风味汉江韩国料理、越南小卷粉,当然最多的是日料。除此之外,还有广西的螺蛳粉、滇菜、傣味,以及以“宇治初昔”为代表的各式甜品店、奶茶店。

萨尔瓦多是这些美食中的代表,是故事最多的店。店的老板是美国人科林和科瑞斯,不大的店里有两百多道菜(在原店的对面现在增开了一个“萨尔瓦多阁楼”)。15年来,在这里工作过的员工有好几位另立门户成了老板。这里也被称为外国人在昆明的客厅,也许这里能慰藉他们遥远的乡愁。他们的大厨很任性,这会儿是服务生,下一秒摇身又变身咖啡师。有人说:“如果是老客,会有幸品尝到萨尔瓦多那如爵士乐般起伏的菜品。比如百吉饼有时宽有时变得很长,曲奇饼有时湿润柔软,有时干燥易碎。熟客或许都能从食物的个性里推测是那个员工做的”。

“过去15年,60多个来自临沧农村的女孩,无论她们最终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家乡,她们都改变了生活。”你看,这里面肯定有很美的故事。一个餐厅或者咖啡厅,有了故事就有了生命力。不论你去哪里,除了小红书、大众点评,还会因为故事而去寻找某个餐厅并品尝出其中故事的味道。因为,味蕾容易满足,精神不容易满足呀!疫情期间,很多人的拼死相救就是为了更多的人能够平安地寻找有故事的餐厅和品味有故事的美食,去欣赏有故事的美景,去成为美好故事的主角。每一个人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并心存善良,那么这个世界上故事的主旋律就会又丰富又美好!

我偶尔会去的是汉江韩国料理店。老板来自首尔,菜的味道很不错,并且不贵。石锅拌饭、烤五花肉和辣白菜尤其好吃。我因为喜欢学会了做石锅拌饭,正准备学做辣白菜,听人说辣白菜是世界五大健康食品之一呢!

文化巷这些美食店统一的标准是:店面不大,装修不豪华,但是有故事。

我和罗老师路过文化巷的时候,有时会去“民间”呆上一会儿,胸针、发卡、毛衣链,一一试戴,偶有心仪的,便欢喜买下,几十元或者上百元,可以喜悦好久呢!然后两个人再走到“糖炒栗子铺”,各要十元的炒板栗,边走边偷偷吃两个,好不惬意。

年3月的文化巷,除了糖炒栗子、螺蛳粉等几个店面打开外,剩下的就是寂寞。这次疫情,也许会给人们带来对于生活的更多的思考,甚至会改变人们已经习惯了的一些生活方式。《无问西东》中清华大学教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我特别喜欢这句话。文化巷就是“真实”的小巷,漫步文化巷,会有一种“满溢出来”的舒适和安心,并且“不懊悔”。也许,当这些大门都打开的时候,你会和我一样,在一个周末的清晨或者午后,在一地细碎的阳光中,漫步文化巷。

文化巷“洋葱书屋有花酒馆”招牌下面,写着这么两句话“致敬书酒,以及生活”,用做结尾,致敬我们值得珍惜的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栏如安行远语文老师笔下的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