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孩子你真棒,考了分,妈妈要给你一个大大的礼物。”“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弟弟,怎么能打弟弟呢?”你知道吗?这些在家庭教育中再寻常不过、看似有道理的话语,或许正在无形中伤害孩子,导致孩子叛逆、暴躁、承受挫折的能力差、没有安全感等。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如何去爱,则需要智慧。11月1日,清远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在江心岛一默讲堂举行,知名正面管教专家高广方带来《积极教育:看见孩子的情绪,构建和谐亲子关系》。讲座“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清远市直各学校,清城区、清新区各学校的学生和家长代表现场学习,18万人次观看直播。▲讲座视频课程也吸引了诸多路过的市民参加,讲堂走廊站满听众。“感觉说到心坎里去了。很多都是自己小时候经历过的、也是家庭教育中经常踩的雷区。”有听众感慨。高广方,正面管教家长导师、学校导师,国际认证鼓励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讲师,从事基础教育研究30年,年起全力传播正面管教。你教育孩子的方式能培养出期待的品格么?“家庭教育,首先受教育的是家长,家长是孩子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讲座开始,高广方开宗明义。她对现场家长进行了调查,总结出“孩子最令家长困扰的挑战行为”和“家长对孩子的众多期待”。孩子的挑战行为:拖延、自私、自觉性差、不积极、不感恩、屡教不改、懒惰、冷漠、任性、发脾气、阳奉阴违、玩手机、打游戏等。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有素质、有教养、懂得感恩、自信、自律、独立、有担当、诚信、上进、积极乐观、三观正、感恩、有追求。两相对比,家长们意识到一个残忍的事实:期待很完美,挑战很头疼。而现在习惯的教育方法,更多的是打压、责骂、讲道理和鼓励。“我们现在的教育方法,真的孩子养成期待的品格或技能吗?”高广方发问,众多家长默默摇了摇头。“家庭教育分成四个层次:为孩子投资,报各种培训班;为孩子付出时间,陪伴孩子;为孩子学习;为孩子改变。”高广方说起。而为孩子改变,是最高层次的教育。“家长改变了,孩子才会改变。”她说。挑战行为OR期待品质与家长的语言和态度紧密相关用什么方法,能解决孩子的挑战行为,又能培养出期待的品格和技能?现场,高广方征集家长和志愿者进行角色扮演小游戏。7位志愿者扮演家长,家长雪英扮演孩子。“雪英,赶紧穿好衣服,不然错过巴士了!”“雪英,衣服放进洗衣机去!”——志愿者对雪英轮番“发号施令”。“好像都是他们让我做事情,会想‘我凭什么按你的想法做’,因此会拖延。”面对命令式的语言,雪英感到“烦躁”。“雪英,看看穿什么衣服出门不会冷呢?”“雪英,换下来的衣服放在哪里,才不会洗漏了?”——志愿者更换了语言方式。“听到这些提问,我会开始考虑,想下一步该怎么做,选择自己喜欢做的。”同样的意思,商量、启发式语言,让雪英感到“更舒适、更主动”。高广方分享了几种典型的启发式语言:发生了什么事情?你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孩子的挑战行为,与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态度有关。”她总结,“我们的方法是‘因’,孩子的挑战行为、成为的样子他们的品格和技能是‘果’。”当单独家庭迎来二胎“3A方法”正确处理大孩的不满“妈妈,我很生气,我要打小明(弟弟)!”当孩子说出这句话时,我们的惯常反应是什么?“这样说话可不对哦!”“要爱弟弟才是!”没有斥责和教训,大概已经是家长们比较温和的回应。可是大孩听着是什么感受呢?依然生气,想跑开,不想继续对话。“听上去你真的很生气哦,妈妈不会怪你,妈妈也经常生气。你愿意在走廊上玩一会儿放松下吗?”一个共情的回应,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两宝相争时,感觉家长偏爱弟弟妹妹,没那么爱自己了,是大宝常见的情绪。此时,家长不宜以“弟弟/妹妹还小”简单打发,不妨停下手头的事情,认真与大孩交流:“是不是爸爸妈妈最近照顾弟弟/妹妹多,忽略你了?我们还像以前一样爱你,只是弟弟/妹妹还小,很多事情还不会,需要爸爸妈妈多花一些时间。在你也这么小的时候,我们也是这么照顾你的哦,现在,你愿意帮助爸爸妈妈一起照顾弟弟/妹妹吗?”高广方提醒:孩子的负面情绪,不会因为家长压制而消失,更可能成为一种潜意识,甚至时间长了,形成人格。“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容易愤怒,一点点小事就点爆了,其实不是某件事点爆了他,而是内心压抑的怒火、情绪太多,容易被点爆。”她解释,面对孩子的一些挑战行为,家长要学会理解,引导他们把负面情绪垃圾清理出去。高广方推荐3A方法。一个A:认可,“听上去你真的很生气”。一个A:允许,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一个A:提出可接受方案,疏导发泄情绪的行为。“如果孩子在表达不满时不能获得帮助,还被劈头盖脸教训,长此以往,孩子就不爱跟家长交流了。”高广方认为,纠正行为前应该先接纳和理解孩子,才能让错误成为孩子成长的机缘。越说越生气的时候学会这样“积极暂停”本想心平气和讲道理,越说越上火,发展成了言语暴力,甚至想揍孩子一顿,是很多家长在教育时会出现的情绪问题。“越说越生气,能解决问题吗?不如先等情绪恢复冷静。将大脑盖子合上的过程,就是‘积极暂停’。”高广方通过一个“掌中大脑”的小游戏,解释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人类的脑干和小脑,掌管本能反应,被称为“动物脑”;边缘系统处理情绪和记忆,被称为“情绪脑”;前额叶皮层被称为“智慧脑”,掌控理性和思考。平静状态下,智慧脑统治我们的大脑。生气时,大脑盖子被打开,三个脑失去连接,我们被动物脑统治时,容易发出攻击性行为。且人体的镜像神经元细胞,会反映他人行为,即,当我们生气的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人也会生气。“两个打开盖子的大脑交流,矛盾升级,芝麻大小的事情很可能一发不可收拾。”高广方建议,情绪失控时,不妨去睡一觉,或者干点别的,等情绪平复后再思考与解决问题。表扬也会带来如此大的伤害?很多家长都知道,在家庭教育中,奖励比惩罚更有效。可是,表扬和鼓励两种教育方式的效果,有着很大区别。“考了分,你真棒,我要给你一个大大的礼物。”“你这么懂事,真让爸爸妈妈高兴!”这样的表扬教育确实可以给孩子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孩子更听话、更努力了。可是,需要注意,长期的表扬教育,也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戕害”:譬如,孩子会骄傲,遇到挫折时接受不了自己不是最优秀的;或是,孩子会一直活在别人的视线里,活成父母期待而不是自己喜欢的样子。再譬如,孩子会觉得父母不是真的关爱自己,而是喜爱考分的、懂事的自己。“常看到新闻,孩子因为一点小事轻易放弃生命,我们感慨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太差,其实,导致这一结果的罪魁祸首,不是挫折教育太少,而是表扬太多,鼓励太少。”高广方说明。北大教授徐凯文曾提出,“空心病”正在毁掉我们的孩子:许多考入北大的孩子,是别人眼中的佼佼者,却面临自我价值感的缺失,觉得活着没意义。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鼓励。“分是你努力的结果,很高兴你与我们分享喜悦!”“你自己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信你可以从错误中学习与进步,不管怎样,爸爸妈妈都爱你。”鼓励的话语替换表扬的话语,孩子也会被激励、被启发,同时,不为成为“父母期待的样子”,而是寻找“自己喜欢的样子”。高广方分享了鼓励的三种语言:(1)描述性语言。将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如实描述出来。如,我注意到你今天饭吃干净了;我看到你今天放下书包就开始做作业了。(2)感谢性语言。感谢孩子做了什么事,说明这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让孩子有价值感。如,谢谢你帮我拎东西,我感觉好轻松啊;谢谢你和我一起洗碗、收拾,这让我觉得好温暖、好温馨。(3)赋能性语言。给孩子信任,鼓励他主动思考和行动。如,我看到你做了计划,你一定能好好度过这个周末;我看到你每天写作业很认真、效率很高,相信下次考试你一定能取得自己期待的成绩。孩子的叛逆期家长如何找到“解锁密码”很多家长都习惯了青春期就是孩子的叛逆期,但是高广方给出自己的见解:“青春期是必然,叛逆却不是。”青春期伴随着身体发育和情感变化,此时,孩子会觉得,“我长大成人了,我要自己做主”,也由此和家长产生系列的冲突。家长:别熬夜,对身体不好。孩子:我熬夜了依然精神抖擞,你不行那是你年纪大了。家长:又在玩手机,这样能考上好学校吗?以后去扫大街吗?我怎么生了你这样一个孩子。孩子:既然已经被嫌弃,偏想方设法玩手机。“这时候,如果有人告诉他,学校附近有个环境很好的网吧,他去不去?”高广方抛出“灵*拷问”。“孩子容易被坏人诱惑,很大程度是因为在家里得不到理解。”她分析,家长过于紧张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些行为变化,冲突也随之而来。家长尤其不能存着一种意识:父母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爱,你长大了就理解了。她提醒,“训孩子,是基于爱,但带来的是伤害。”她给“着急的”家长支招: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理解与接纳,当和谐的亲子关系建立,我们的价值观、对问题的看法,自然而然就对孩子有了影响力,我们也成了孩子的人生导师。“你想要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积极、健康、向上、自信的童年,还是一个常常被打压、被否定、被教导的童年?”高广方最后指出,“在愉悦平和中建立起的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和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