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韩国首尔,众人皆知其旧称汉城,因韩国曾举办汉城奥运会而广为人知。然而,关于何时更名,多数人或许并不明晰。
首尔原名汉城,早在汉城奥运会前多年已更名:年日韩合并后,汉城府改为京城府;年半岛解放后,李承晚废除汉字名,以韩语词“Seoul”称首都。
换言之,自韩国建国之初,其首都便一直沿用首尔之名。
汉城更名为首尔,这一变化背后的缘由究竟是什么呢?
半岛虽有自身语言,但因地处偏远、资源贫瘠、发展滞后,中原新事物难以在半岛语中找到对应词,故直接借用汉语词汇,导致韩语中许多词与汉语发音相似,仅腔调有所不同。
半岛语言为表音文字,常遇同音异义问题,故半岛正式公文、地名、人名等多先用汉字书写,城市亦各有汉字名,此现象在全球罕见。
举例来说,韩国釜山在韩语中发音为“Busan”,若无固定汉字“釜山”,其汉字名可能五花八门,如“补三”、“富伞”等,因发音相同,写法各异。
李朝都城汉阳,现今首尔,为半岛西部古代中枢。虽多误称其为汉城,但李朝五百多年均称汉阳,且当时人们亦习惯称之为“王京”。
近代日本侵占半岛时,曾短暂将汉阳改名为汉城府,此举实则削弱了汉阳的地位,犹如清朝入关后废除南京,降格为江宁府一般。
汉城之名使用不长,日本人便将其改为京城府,并归入京畿道管辖,此状况持续至日军撤离半岛。
战后,日韩、越南等地广泛开展去汉字化,除日本外,这些国家废除了沿用千年的汉字,转而采用拼音文字。这并不意外,毕竟近代时,中国也曾险些废除汉字,推行文字字母化。
韩国去汉字化进程中,李承晚废除了首都的汉字名称,并决定不再使用汉字命名,转而采用韩语固有词“Seoul”称呼首都,此举使韩国首都成为半岛上唯一无汉字名的城市。
韩语中,“Seoul”发音即“首尔”,意为“首都”。此举对其他国家影响不大,因英、法、西语中的“首都”发音非“Seoul”,故韩国称首都为“Seoul”,大家也便如此称呼。
中国两岸三地及广大华人圈中,韩国首都虽无汉字名,但华人习惯称其为“汉城”。长期以来,中文使用者多以此称呼韩国首都,此为汉语圈内特有习惯。
半岛分裂后,朝韩并存多年。中国长期未承认韩国,视北方为正统,中韩未建交且少交往。即使欧洲称奥运举办地为“Seoul”,中国仍称其为“汉城奥运会”。
中韩建交后,中国习惯依旧。至年,李明博确定韩国首都汉字名为“首尔”,为“Seoul”音译,并正式通知中国,望中方配合。
自那时起,我们将韩国首都更名为首尔,随后,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圈也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称呼习惯。
严格而言,这并非改名,而是韩国首都以往无汉字名称,“汉城”乃我们自称。后韩国自定新名,要求我们停止使用该非正式称谓。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