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日韩现代建筑追溯与对话
TUhjnbcbe - 2025/6/13 16:46:00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现代主义建筑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这是中日韩现代建筑共识,而日本走在前列。其建筑思想要素包括:①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②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③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④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⑤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⑥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一、日本现代建筑

现代建筑进入日本初期建筑创作和理论界就存在“如何使现代建筑在日本的现实中生根”,即如何实现外缘向内核的转化,面对全盘引入的外缘文化,起初是那样生疏和束手无策,只是在钢筋混土建筑上加上破屋顶,称之为“帝冠样式”、“详和折变”。①后来勇于探索的建筑师用现代建筑理论为过滤器,重新审视日本传统的文化“内核”本质特征,发现其空间的流动性,简明的意匠,构造和表现的一致性,使用材料与自然融合等都与现代建筑不谋而合,从而肯定了日本建筑的价值,为文化“外缘”向“内缘”转化奠定民族自信心。

②继而日本建筑师广采博收,从整个历史长河中找素材,多元的、全方位地挖掘文化“内核”与“外缘”的联系,如提倡从空间来把握传统文化,从中提炼出“空间的无限定性”概念,将“外缘”与“内核”的联系和转化成为可能现代建筑使用的物质材料主要是混凝土。

③它可以容易自然地表现以“石”材为主,西方建筑“凝重”的文化特征,但通过钢筋混凝土来刻画表现木构架的造型形式,难以从本质上表现日本建筑特有的“轻盈”文化特征,日本建筑师通过钢、木、混凝土的复合型现代建筑材料,综合运用结构形式的表现,尤其是对细部构造的大量研究,将日本的建筑文化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文化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实现了文化的“外缘”向“内核”的转化。

④日本建筑家村野藤吾就始终和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丹下健三则一直致力于日本的的现代建筑运动,使之逐渐在日本建筑界占统治地位;矶崎新使用的视觉语言,是在世界的文脉中找出他认为适当的语言;黑川纪章则要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简洁的质感体现低技高手工技术。

二、韩国现代建筑

韩国当代建筑较成功的引进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理论,又保持了韩国传统建筑的某些风格,形成了富有韩国特色的当代建筑形象。

①韩国传统建筑特点,延申了韩国佛寺韩国宫殿韩国民居韩国现代建筑特点,发展大学建筑。从亚洲范畴看,韩国传统建筑特点是融汇中国,自成体系简洁。韩国最精美的寺庙、韩国宫殿景福宫、韩国民居冬暖夏凉的韩屋的构造环保性、韩国现代建筑世博会场馆(首尔夜景)(世博会场馆)是韩国现代建筑特点;风格摆脱形式羁绊,追求本体自然,如首尔现代简约风格山间私家别墅。韩国建筑都是以木结构梁柱体系为主要特征,又都采用了斗拱体系。

②韩国建筑中既有中国建筑的影响,又有浓厚的本民族特色。韩建筑与中国唐宋时代的建筑更为接近,而与明清建筑有较大的差别。统一新罗时期(相当于中国三国时期)的朝鲜半岛建筑,跟中国建筑有较多的交流。李朝时期的建筑,具有浓厚的朝鲜民族特征。这一时期的韩式建筑,建筑室内有架空的木地板,建筑的檐宇较低矮,出檐(屋顶伸出外墙或外柱以外的部分)较大,屋脊呈凹曲线,斗拱体系中的昂,呈现为更具装饰意味的弯曲形状。

③而同一时期的明清建筑,则立于砖石台基之上,屋脊平直、出檐较小、斗拱及昂精致而端庄,色彩浓重华丽,表现了全然不同的风格。建筑都是以木结构梁柱体系为主要特征,又都采用了斗拱体系。

④韩国现代公寓中继承和发扬了韩国传统住宅建筑的很多特征,具体在平面布置,空间装饰,家具运用以及装饰形态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多的体现。而将传统住宅建筑的一些精神和构造思想运用到现代住宅建筑中去,才是我们现代住宅设计中运用传统最重要的方法。

三、中国现代建筑

中国现代建筑从20世纪初页崛起,这恰好也是西方现代建筑步入成熟的时期。

①在这一时期的许多中国城市中,大型建筑设计项目主要由外国人把持——建筑变革随西方的思想、文化进入中国,外国建筑师将本国的建筑设计思想和方法带到中国,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邬达克、墨菲、司马等外国建筑师的到来,马可·波罗广场、徐家汇教堂、上海外滩、北医院等建筑的出现,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设计变化。中国建筑处于被动的输入和主动的发展状态。

②民国时期,年南京国民政府的《首都计划》以及同时期的上海《市中心区域规划》都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本位”的思想,从而提出“中国固有之形式”,加之中国建筑师对中国建筑的探索,形成了一股与外国建筑师相抗衡的建筑设计力量,在建筑民族化、建筑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等方面做出了前无古人的突出贡献。他们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相结合,不仅带有中国建筑的种种印痕,还展示了超长的技巧与能力,为中国现代建筑及新民族形式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③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及经济环境的影响,以“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为创作指针,提出了“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中国建筑师在前辈开创的现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中国建筑风格的探寻与实践,不仅清除废墟、建立秩序,也坚守民族形式的主观追求。

④改革开放,学习国外的先进思想和技术,不仅打开建筑界视野,也为建筑创作带来新气象,出现了有当代意义的中国现代建筑,空前繁荣的时代。虽面对出现的盲目模仿、良莠不齐的现象,但20世纪建筑先驱们艰苦卓绝努力下的中国建筑总体的现代化前进脚步是值得敬畏的。

四、中日韩建筑师对话建筑

对话目的:为建筑行业上下游企业和人员搭建沟通对话平台;继承和发扬建筑文化和历史,为国家绿色环保添砖加瓦。①在日本和韩国,年轻设计师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任亚鹏:在日本,学习建筑设计的学生在毕业第一年都是戴着安全帽在工地进行现场的学习。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在进入社会初期是相当辛苦的。前田聪志:学习建筑的学生毕业后一般有三个选择,第一个是建筑事务所,大概是十个人左右,这个比较多;第二个是上百人的建筑事务所;第三个是施工单位。对于建筑师来说,经常熬夜是很辛苦的,但是会有一种梦想的力量作动力。

②在中国工作与在日本和韩国有什么不同?前田聪志:在日本,建筑师通常是一个综合型的角色,一个建筑师的成才期在十到十五年左右。一个项目,从方案到监工,是由建筑师全权负责的,这是一个综合型的工作。在中国,因为规模比较大,所以建筑、装饰都要分开来做。任亚鹏: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在建筑行业内部的细分可能会更明确一些。柳承甫:在韩国的情况是在整体的结构上跟中国是相似的,但是在内部管理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是和日本接近的。

③在日本和韩国,城镇化的建设道路是怎么过渡的?前田聪志:日本的规划是从明治维新,西方思想的传入开始的。从五十年代的经济高度成长期开始,城镇化一下就发展起来了,慢慢的,郊区的文化没落了,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慢慢消失,住宅也趋于统一,没有了当地特色的文化。慢慢的随着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相伴而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也没有那么好,于是开始回迁,重塑当地的文化。日本的城镇化道路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④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有什么好的建议?柳承甫:历史传承下来的建筑应该是宝贵的,不应该把这些拆掉再建新的东西。经济是在发展的,但是我们在文化传统和哲学方面应该说是退步的。前田聪志:对于古建筑,单纯的保护的话,一方面是费用高,另一方面,说实话也很难保护起来。应该考虑的是怎么利用这些古建筑的价值。有人居住才能做到最好的保护,而且会使当地人会认识到自己拥有这么宝贵的文化,并为之感到自豪。任亚鹏:我们应该更多的思考在历史建筑上进行适应现代生活的改进,尽量多的去完善。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的辩证观点对于保护古建筑来说应该是个好的途径。

⑤对于现阶段频频出现的建筑质量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前田聪志:建筑设计完成后该怎么去落实,这是一个监管的问题。如果落实得好的话,建筑的质量应该不是什么问题。任亚鹏:应该说每个建筑师对自己的作品都是寄予很高的期望的,都希望做出来的是个完美的东西。但是在中国,一个建筑师对一个项目的主导力可能没有那么强,所以说建筑师对自己的设计的要求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可能得不到表现,这样的话可能就会导致一些建筑质量的问题。

⑥在日本和韩国,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都是怎么做的?前田聪志:我们希望打造那种有想法,有思想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可以做设计工作。最关键的是怎么发挥大家的能力,作为一个团队共同来出成果,就是需要有团队精神。如果太依靠个人能力的话,就会导致这个人离开后,整个团队就没法工作的状态。柳承甫:想当一个建筑师的话,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而且这个哲学体系在大的方向上是要适应整个团体的工作的。任亚鹏:多学习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并不会对本专业造成一定的阻碍或者是不良的影响,反而会在一些不经意的时候碰撞出一些好的想法。平时多注意积累,然后再做事的时候把平时看到、学到的东西进行一个整合,集中表现到自己的本专业上。主要是一个思维的发散和多学科穿插的一个结果。

⑦对于中国建筑教育有什么样的看法?与日韩有什么样的差距?任亚鹏:现在刚毕业的学生都会有大师梦,这样的想法是没错的。但是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大师,而是具有大师精神的人。差别方面的话还是在于一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对专业技能的拓展。尽量去多学、多看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东西,但是在运用的时候就会集中体现在设计作品中。前田聪志:在很多方面,想法是想通的。设计就在一个宽松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所以,设计师应该多看、多学一些东西。柳承甫:建筑师也算是半个艺术家。我想对年轻设计师说的是,不要过于着急,自己的设计是和自己的经验一块成长的。随着自己经历的事情多了,自身的经验就会影响到自己的设计。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日韩现代建筑追溯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