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邀》的一期访谈中,许知远采访马东。
许知远:我看了几集《奇葩说》,我想问,你这个节目办的,有什么好争的?
马东:对!《奇葩说》里讨论的问题,我在《有话好说》里都讨论过了。
你问了这个问题,说明很多事情,你已经想明白了,那你就不是我们的受众。
大众传媒的作用不是讨论最前沿的问题,是让没有接触过的人接触。
最近,奇葩说辩手邱晨因支持“香港占中”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詹青云也因为利用疫情抖机灵,道歉上热搜,作为《奇葩说》六季的老观众,说些话我想对《奇葩说》说。
《奇葩说》的观众是谁?
《奇葩说》第一季有句很有名观影指南:“40岁以上的人,请在90后陪同下观看。”《奇葩说》自开播来,年轻的90后人群是节目的主要受众。
随着节目不断深入,《奇葩说》也尝试争取过中老年观众。第六季第18期,辩题是“决意离婚的夫妻要坚持到孩子高考结束吗?”,邀请了几十名家长作为投票观众,那场的观众被戏称为“铁观众”。
因为不论辩手如何发言,家长的票基本不动,而相较于往期,年轻观众为主的场次,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不是家长固执,也不是家长故意为之,而是奇葩说这种快餐式的灌入模式,影响不了三观健全的人,特别是对一个问题有过深入思考的人群。
奇葩说大概率能够影响,并被说服的群体,普遍对一件事情没有自己笃定且深度思考过的观点。
结合马东于《十三邀》节目陈述的内容来看,不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奇葩说》吸引的人群是对一件事情没有自己笃定且深度思考过的观点,且相对年轻的人群。
辩题只是辩题,不代表选手观点
《奇葩说》的观众群决定了这批观众观看《奇葩说》的目的,除了综艺消遣外,也有答疑解惑的诉求。
因为对一件事情没有笃定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就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获得解答,从而形成自身的观点。
那请问抱着这样心态的观众能否通过节目获得解答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围绕每期主题,选手们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个自己或者身边的故事,唤起了观众极强的同理心。而这批观众又会被另一方声情并茂的故事所打动,票摇摆不定。
打动观众的本质上是故事,不是观点。而辩论中又充斥着的各种演讲技巧、辩论技巧、偷换概念、逻辑误导,更会让观众不知不觉深陷辩手的语言陷阱,很难厘清思路。
你想从中求得人生解答,是不可能的。而奇葩说辩手想的也很简单,他们只想赢。
正如李诞不带恶意的揶揄黄执中:“他自己都不是这么想的,他就是为了赢”。
所以,节目只能引发思考,而思考本身需要观众个人完成。而试图通过《奇葩说》来形成观点的观众,往往发现,看了六季,一个观点也没记住,一个观点都没形成。
把辩论技巧用在生活上是危险的
随着《奇葩说》的火爆,辩手也被各类节目邀请为嘉宾,在《传承者》节目中出现了特别尴尬的一幕。
某奇葩说辩手,待某个“鼓文化”节目表演完之后,评论道:“我没有在这个“鼓文化”的群体性节目中看到个性,认为几千年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事情太多了。”
陈道明听了,立马转身,直面该辩手,严肃说道:“群体性节目就是群体性的,它需要整齐划一,几十个人做到同一个制式是很难的。例如仪仗队,要求就是整齐划一,难点也在整齐划一上。”
陈道明接着说:“我看过一个鼓的表演,是天津歌舞团的,拿一个很长的绳子,绳子前面有个坠,击打两边鼓,绳子是软的,击打起来非常好看,难度极高。所以我说,你们可能有很高的知识,但对于一些文化,你们连常识都没有!你们看都没看过,就否定别人的存在!我反对这个!”
敢评敢说,无知无畏,这些《奇葩说》辩手在其他节目中的表现,也折射出《奇葩说》的一种价值导向。
如果说《奇葩说》在传播知识上并无创新,在帮助观众确认观点上,也起不到任何作用。那作为一档纯娱乐类综艺节目,起码应该传播正确的价值导向或者生活态度。
而《奇葩说》辩手们自带的高高在上的精英阶级的态度,并抱持着什么都敢评,什么都敢说的状态,就会显得极端的傲慢、无知和不可爱。
而现实中也确实如此,《奇葩说》辩手们所在的辩论圈,一直以来,不断:马薇薇与周玄毅、老奇葩抱团撕姜思达、傅首尔与董婧,再到如今的邱晨事件。我们很难从中看到这些辩手的一丝妥协与退步,都是高举逻辑大旗,运用各种技巧去应对发生在现实的事情。
而邱晨和詹青云事件,更是演绎到极致,真是“占中”“疫情”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评。而邱晨首次回应网友的言论也是通篇辩驳,直到人民日报评其“巧舌如簧”,才正视问题严重性。
巧舌如簧,贴切至极!
懂自省、知敬畏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崇尚的行为准则。《奇葩说》作为一档中文节目,也不例外。
作为观众,感叹马东能制作出如此创新的原创国产节目,也希望在其带领下,《奇葩说》能回归正确价值导向,重新变得可爱。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