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层次不同,不必强融深度读者
TUhjnbcbe - 2025/3/16 0:37:00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专科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

国馆·肥猫

时间,会为沉默的人争辩。

古时候,有位全国著名的棋手。

一天,他在院子里钻研棋局,有人前来拜访他:

“听说你是世上最懂围棋的人,你能看出,棋盒里有几枚棋子吗?”

棋手笑了笑说:“黑子枚,白子枚,总共枚。”

谁知对方反驳道:“不对!只有枚。”

然后拿出手里藏着的一枚棋子。

棋手的学生认为对方侮辱老师,便和他争吵起来,声音越来越大。

棋手观察那人一阵后,答道:“确实是我能力不足。”

来人说:“哈哈,我赢了你”,然后心满意足地走了。

学生不忿道:“这明明是来上门找茬的,老师凭什么认错。”

棋手解释道:“既然你知道他是来无理取闹的,为什么还要理呢?如果不让他满意,争个三天三夜他也不会走,反而浪费了时间。”

层次不同的人,无需与其争辩。

《圣经》中有句话:

“尽快同意反对你的人。”

只要自己是对的,面对那些无端指责,就不用再多说什么了。

正如卡耐基所说:

“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明知无法战胜对方本质上的狭隘,进行争辩只会损耗精神。这时不如不争不辩,因为层次不同是争不出结果的。

层次不同,解释无意义

我观察过很多“争论”的场景,其实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争论。

而是话语不对等的尴尬抬杠,情绪上的升级,继而出言不逊。

话语不对等,指的是双方不在一个语境,也不在一个层次上交流。

所争所论,风马牛不相及,只会损耗心力。

比如有一次我谈到欧洲人的素质,就有一人大为不满。

他数落我给外国人涂脂抹粉,长他人志气,灭中国人威风。

我没有理他,因为从他的话语中,发现我们并不在一个层次上交流,彼此说的也不是一回事。

他后来气急败坏,开始骂人,我依然采取不理睬的态度。

不同层次的人之间讨论问题,彼此南辕北辙,既没有前提,也不会有结果。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真正有智慧的人,鲜少与人争辩。

毕竟层次不同,解释再多也是徒劳无益。

《庄子·天道》中有一则故事。

士成绮爱慕玄虚,四处参师访友,一心想有所收获。

有一次,他来拜见老子,看到老子其貌不扬,住的地方也是乱七八糟。

就对老子说:“听说你是个圣人,我千辛万苦从很远的地方来找你,简直大失所望。看看你的宅院里,老鼠洞边的泥块夹杂着粮食米粟,这是为富不仁的做法,我看你就和老鼠一样。”

老子看也没看士成绮,也没有说一句话,对此没有任何反应。

多年后,士成绮学有所成,回想起自己当时的言行,羞愧万分,于是去找老子道歉。

老子对他说:“你骂我是猪、狗、老鼠又有什么关系,并不能影响我,也不能改变我。”

生活中,我们很难改变不同层次的人的看法。

特别是那些动辄扣帽子,无理取闹,刷存在感的人。

对他们,或回避、或远离、或一笑置之、或请他闭嘴。

因为再说下去,也是一场无谓的争吵。

人生如同爬山,站在山顶的人,看到的是云,站在山腰的人,看到的是树,站在山脚的人,看到的是草。

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长短。

不同层次的人,看问题的方式完全不同,解释毫无意义。

不是所有的人,都配与你争辩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时间。

如果把时间浪费在错误的人身上,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刚刚落幕的《奇葩说》第六季,选手詹青云大放异彩,荣获“奇葩王”。

比赛中,詹青云的辩论以旁征博引、行云流水著称,知识文化底蕴深厚。

思考层次之高,让她总能说出正能量的社会呼声和平权论调。

“老奇葩”傅首尔评价她:“听青云辩论就像被风亲吻。”

不少人感叹:“看詹青云才知道多读书能有多优秀。”

即便如此,风头正劲的她还是遭到了喷子的抹黑嘲讽。

“长得丑、声音不好听、讲话不知所云......”

在一次采访中,詹青云谈及对网络暴力的感受:

“作为辩手,我们是这个舞台上的表达者,只是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至于网友们的不认同,她都欣然接受。

在我看来,这位90后知性女孩,没有和层次比她低的人较劲,很好地诠释了自己的态度。

不是所有事,都值得你去争辩。不是所有的人,都配与你争辩。

有些人不把自己的时间当回事,因为他们的时间无用。

你若放下手头的工作去争辩,无论输赢,你都是输家。

俗话说:“夏虫不可语冰。”

面对不同层次的人,没必要多说,别人听不懂,你也讲不清。

正如一幅漫画里所表达的:

人的认知,就像一个巨大的天坑,呈漏斗态势排布。越往下,所见越少,机会越少,越是感受到社会不公,愤怒无比。越往上,所见越多,机会越多,越是感觉世界美丽,风光无限。下愚莫揣上智,泥陷于认知漏斗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层认知的风景。当你到过更高的地方,看过更远的世界,自然无需理会闲杂的声音。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

“跟不同层次的人能够成为朋友吗?”

题主因中考失利,去了一所不太理想的高中,同学大都懒散消极、无心向学。

每当自己认真学习,或是跟老师请教疑难,都会被人嘲笑讥讽,甚至是辱骂。

无论说什么做什么,别人看见他都是一副嫌恶的表情。

于是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为融入不了班集体而感到郁闷。

网友安然若枫回答道:

没必要跟不同层次的人混在一起。融入一个圈子,势必要花费心力和时间,而花费这些,总要有所图:或是心情的愉悦,或是孤独感的消除,或是人际关系的扩展。如果付出心力和时间却注定无所收获,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混在一起”?

我之前在美国的时候,先后混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圈子里:

非法移民们的圈子和私立中学的师生们的圈子。

刚到美国,人生地不熟,机缘巧合之下我进了一家度假酒店当经理。

接触的人大部分是没读过什么书的非法移民。

他们混在一起只知道闲聊,关心工作中如何偷懒,买彩票能不能中大奖。

平时说的最多的,就是:

“那个人不给小费!”“这个人居然还给了挺多小费。”

听说我外甥在家写作画画,他们建议“让他来端盘子啊,可以多挣点钱。”

和他们混在一起,既没有收获,又得不到愉悦,还得寻找话题来维持谈话。

后来,我考了K-12的教师资格证,在一所学费昂贵的特殊学校教书。

每天接触的是中学生和中学老师,即使有年龄、文化、经历的巨大差异,相处仍然十分融洽。

大家相互认可,彼此信任,和他们聊天让人愉快,有所裨益。

这样的圈子,我混得很舒心。

生活中,我们要分清群己界限。

有些圈子,即便是“同学”或者“同事”,和“朋友”都是不同的概念。

选择能“混在一起”的人当“朋友”。如果可以相互认可,彼此信任自然最好的。

如果做不到,各安其职,礼貌相待就好,没必要强融。

看过这么一个段子:

问:带女朋友去吃饭,遇到流氓向她吹口哨怎么办?

答:你应该努力挣钱,带她去高档餐厅吃饭,那里没有流氓。

世界那么大,圈子那么多,总有和你认知层次相同的人。

人和人交往,讲究臭味相投,这无关金钱多少,而关乎三观如何。

如果想要自己的人生充满阳光,那就请远离那些低层次的圈子。

高层次的人,都能优雅地独处

陈道明说过,自己一直偏爱独处,独处的时候,会坐在窗前弹钢琴,会反思自己的拍戏经历,也会安静地挥笔作画。

在接受杨澜的采访时,他说:

“独处是一种美德,可以让人内心得到净化。”

真正高层次的人,都能优雅地独处。

韩寒在松江二中读书期间,总是独来独往,因为他干的事和别人不一样。

别人在插科打诨,他在写小说,别人在恶作剧,他在写小说。

然后放了学,他对别人说:

“这是我写的小说,写的很好的。”

在他人眼里,韩寒就像个神经病。

然而,白驹过隙,韩寒的很多同学,都被社会塑造成普通人,而喜欢独处的韩寒则成就了自己。

优质的独处,就像是一场修行。时间,会为沉默的人争辩。

杨绛先生说:

“人这一生,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

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别人的评价,而是尊重自己的内心,看重自己的想法。别人说两句就急着跳脚,要和人争论,多半是内心还不够笃定。内心丰盈的人,能活在自己心里,而不是活在别人嘴里。

1
查看完整版本: 层次不同,不必强融深度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