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米粒妈
一到冬天,米粒妈都会雷打不动重温一遍《请回答》。
仔细想想也挺奇怪。
这部剧讲的只是一条胡同里,5户人家的生活琐事。没有家国情怀、深仇大恨,甚至都没有大矛盾,每天家长里短,一堆鸡毛蒜皮。
但看了之后,就是让人莫名其妙地上头,一遍又一遍地重温。
有人说,每次重看《请回答》,就像回了一次家。
我特别同意,那扑面而来的熟悉,挡都挡不住。
而且随着米粒越来越大,每次重温我都能找到之前注意不到的细节。
比如,豹子女士的妈妈上山采栗子崴到脚,需要豹子女士去照顾。
我以为只是普通的情节推动,后来发现栗子是豹子女士最喜欢吃的东西,我才意识到,豹子女士的妈妈是为了女儿才去采栗子。
再比如珍珠,要知道她可是连妈妈要手里的吃食都不愿意给的小吃货,可她愿意把豆沙包分给正峰吃。
因为正峰哥哥愿意真心实意陪着她玩,给她好吃的。
珍珠是在回报这个温柔的大哥哥。
不过呢,看得越多,我就越能感受到,一个人选择怎样的伴侣,过怎么样的生活,是会被原生家庭深深影响的。
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给了满满的安全感
很多人有个意难平:如果最后是正焕先跟德善表白,是不是他俩就在一起了。
表面看是这样,但我觉得他们不会在一起。
德善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穷。
爸爸是银行职员,因为太善良给人做担保,借款人跑了,把全家都拖到赤贫的境地。
一家人住在半地下室,上大学的姐姐和上高中的妹妹挤在一张地铺上,全家每天吃的,不是豆芽就是土豆。
好容易弄点好吃的,都做不到三个孩子平均分配,每次都是老二德善“吃亏”。
他们家孩子想吃荷包蛋是这么分配的:
姐姐:荷包蛋。
弟弟:荷包蛋。
德善:腌豆子。
而吃炸鸡是这样的:
姐姐:鸡腿。
弟弟:鸡腿。
德善:鸡翅膀。
最夸张的是,冬天家里烧煤取暖,全家一氧化碳中毒。
爸妈醒得早,马上一人一个,背着姐姐和弟弟往外冲,完全忘记了德善。
还是她自己从房子里爬出来,救了自己。
她表达过自己的不满,跟父母哭着喊着:
“为什么不给我煎荷包蛋?我很喜欢的,我不喜欢腌豆子。
炸鸡也是,只给姐姐弟弟鸡腿,只给我鸡翅,我也喜欢吃鸡腿。
为什么我的名字是德善?”
德善当然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
爸爸也给她单独过了生日,道过歉: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所以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但她心里的委屈和失落,却不会少。
看似大大咧咧什么都不在意的德善是自卑、缺乏安全感的。
有关依恋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候错误地回应了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发展出焦虑型的依恋风格,并且会把这种风格延续到恋爱关系中。
正焕绝对是真心喜欢德善的,可他的爱藏在作弄、嫌弃和否定中。
正焕肯定不是恶意的,但他说的话、做的事,的的确确会让本就敏感的德善更加不自信。
而阿泽完全相反,他对德善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和热烈的爱。
德善遇到暴露狂之后,躲到楼梯间崩溃大哭。
阿泽默默坐在旁边陪着她,等她情绪稳定下来才说,都哭完了吗?
德善怕小伙伴嘲笑自己,就让阿泽保守秘密,不要说出去。
阿泽答应了,但也说了一句,哭了又怎么样?
在正焕那,德善感受到的,是回避、嘲讽和嫌弃,而在阿泽那,感受到的是喜爱、欣赏和称赞。
你说她会接受谁?
当然了,这不是她选择阿泽唯一的理由。
阿泽是个生活白痴,他除了下围棋,什么都不会,甚至饼干盒都打不开。
德善从小就照顾着阿泽的生活,帮他开酸奶盖、夹菜、铺被子……
她在照顾中,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而被需要,会让人更珍视一段关系。
你看,阿泽欣赏德善,无条件接纳她,同时还能让她更加肯定自己。
这对天性敏感缺爱的德善来说,难道不是比正焕更好的选择吗?
她跟阿泽在一起,是一种必然。
因为相互依靠
所以彼此治愈
虽然德善的初恋是阿泽,但她喜欢的第一个人,其实是善宇。
善宇长相帅气、脾气温和、成绩优异,对妈妈和妹妹更是好得没话说。
讲真,如果高中有这么个男孩,我可能也会偷偷喜欢他。
但是善宇暗恋的人,却是脾气暴躁的宝拉,德善的姐姐。
一开始我挺奇怪的,难道就因为宝拉安慰过善宇,就死心塌地喜欢上了?
仔细一想,根本不是。
别看宝拉和善宇一个暴躁一个温柔,实际上他们是同一类人。
都是只能靠自己的老大,除了优秀和懂事,没有别的选择。
宝拉从小学习就好,高中毕业是学生代表,大学上的首尔大学。
她从小的愿望是当检察官、律师、法官,但家里太穷了,只能把志愿改成师范专业,就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学费。
她的强势、暴躁、不好惹,只是想要不给家里添麻烦。
而善宇家呢,妈妈一个人带着18岁的儿子和5岁的女儿,靠着丈夫的抚恤金生活。
冬天取暖连煤都买不起,吃根香蕉都得切成三段,一人一段。善宇的奶奶,还时不时过来刁难几句。
他的隐忍、懂事、善良,只是希望妈妈好过一些,等自己大学毕业后,就可以照顾妈妈和妹妹了。
所以他俩相互吸引,也不是什么难以置信的事。
不过,他们的恋爱可比德善和阿泽曲折多了,因为他们身上背负着家庭的期待和不得已,一旦享受爱情的甜蜜,就会感觉愧疚。
其实善宇还好,虽然家境困难,妈妈和妹妹算不得太拖累。
宝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家里穷就不多说了,她参加了学生运动,上过黑名单,爸妈为了她读书,没钱给弟弟妹妹补课。
她只有赶紧毕业,赶紧赚钱,才能帮衬家里减轻负担。
心里装了这么多东西,爱情反倒不那么重要,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分手的原因。
他们俩复合,是在工作之后。
那时候有了收入,家庭负担比较轻,他们可以把自己看得重一些了。
看得重了,两个人的交流,才更加真实。
那个时候,宝拉可以跟善宇倾诉,说她羡慕随时可以跟爸爸撒娇的德善,自己想亲近却不知道怎么去做。
善宇安慰说,我觉得你很好,不要难过,我就喜欢你现在的样子。
正如一开始,善宇父亲去世,宝拉抱着默默流泪的善宇,告诉他,这个时候是可以哭泣的。
我一直觉得,没有比宝拉和善宇更合适的一对了。
当宝拉的男朋友嫌弃她过于强硬,没有女人味,只有善宇看得见她的承担和柔软,当善宇被别人说软弱善良,也只有宝拉明白他背后的隐忍和坚韧。
这两个人,因为深深地理解,彼此依靠,最后才相互治愈。
因为经历过
才懂得别人的苦
要说《请回答》里,我最心疼哪个人物,那就得数娃娃鱼柳东龙了。
在我眼里,他是双门洞最聪明、最会共情的孩子了。
豹子女士回娘家几天,以为家里三个男人离了她肯定一团糟,没想到回来后,家里居然窗明几净、井井有条。
豹子女士非常失落,郁郁寡欢。
想不通的正焕找娃娃鱼吐槽,结果娃娃鱼说,正焕,你真的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不高兴吗?那是因为妈妈不在,家人还过得很好啊。
恍然大悟的正焕这才明白,回家一顿捣乱,让豹子女士出面解决,她才恢复了笑容。
别看娃娃鱼是“五人帮”里唯一没有感情线的人物,但他却是最懂感情的人。
德善问他,为什么没人喜欢我?看来我没有资格被爱。
他说,德善,你呢,别在乎谁喜欢你,而是你,你喜欢的人是谁?除了等待别人喜欢你,你大可以喜欢别人,是吧?
看德善一脸不懂,还叹了口气继续说,哎呦,现在的孩子们啊,只懂得求根公式,不懂人生。可是你,不懂求根公式,人生也不懂,你懂什么啊?
你能相信,这是一个18岁的男孩说出来的话吗?
为啥娃娃鱼情商这么高?我觉得,除了一部分天生,跟他的原生家庭分不开。
娃娃鱼家是少有的双职工家庭,爸爸是教导主任,妈妈是企业高管,他又是老二。
原生家庭给他的关爱和保护太少了。
他最大的愿望,也只是希望妈妈能陪自己吃完早饭再出门。
他最大的叛逆,是18岁生日那天。
兴冲冲奔到餐桌准备喝海带汤,结果只有一沓钱和一张留言。
失望之下,坐了很远的车,离开了家。(最后又回来了)
娃娃鱼经历了很多离别和孤独,所以相对于双门洞其他孩子,更为早熟和敏感。
可以说,他给小伙伴们的提点,是自己的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有时候我就想,导演没给娃娃鱼安排感情线是经过思考的,因为在他的成长中,父母对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