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1日上午11时,韩国首尔梨泰院踩踏事故已造成人死亡、29人重伤、人轻伤。
踩踏事件发生时,就像多米诺骨牌一块块倒下,层层叠叠的压力会对处于末端的个体造成巨大的伤害。首尔的踩踏事故无疑敲响了警钟,类似的事故应该如何避免?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系主任唐攀教授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对于踩踏事件的预防与管理,要以链条化思维去看待——做好对踩踏事故的风险识别、预防和监测预警,确保链条的“第一块骨牌”不倒下,从源头处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这才是应对踩踏事故最好的解题思路。
做好风险防控
引导公众有序参加活动
梨泰院踩踏事故发生的当晚,当地正举办近3年来的首次万圣节活动。这条狭长的街道里,29日晚上竟涌入了超过10万的人流。高涨的情绪,过于密集的人流,最终导致在一处狭窄斜坡处发生了事故。
尽管目前对于事故的起因暂未有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事故发生的当天晚上,这条街道的人流已经超过了合理的范围。过高的人口密度不仅是事故发生的诱因之一,也导致了事故后果的严重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估。
唐攀表示,对大型活动或者人员聚集场所的人口密度进行控制,就显得尤为关键,“既要满足公众参与的热情和意愿,又要做好对风险的控制,引导公众有序地参加”。
以一场大型活动的举办为例,唐攀指出,这种对参与人口数量的控制以及对踩踏事故风险的管控应该前置。他介绍:“一方面,在活动场地的选取上,就要考虑其人流量的承载能力,是否能够满足要求;另一方面,国内在举办大型活动的时候,主办方会被要求提交一份应急预案,在这份应急预案中,就应该考虑到因为人员大量聚集可能带来的踩踏等次生事故风险。”
这种人数控制的手段,公众应该并不陌生——在早晚高峰期或者重大节假日,广州等城市的地铁都会对进站客流进行分流或限制。
在控制总人流量的基础上,活动开始后,有关部门和主办方还应该对活动场地内的人流分布进行科学引导。“主办方可以使用人口热力图,对场地内的实时人员分布进行监测。基于监测数据,对人员聚集过多的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和疏散,把踩踏事故风险掐灭在萌芽之时。”唐攀说。
事故救援是现场民众与专业力量的“接力跑”
“我国的管理模式,更加突出对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也就是‘谁主办、谁负责’,以此对主办方的风险应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踩踏事故发生后的救援,唐攀认为,这是一项全主体、全过程的社会工作。“可以说,这是一场现场民众与专业救援队伍之间的‘接力跑’。”
一方面,在举办大型活动或者人员密集场所,就应该前置医疗救援队伍力量,加强现场心脏复苏、除颤等急救器材的配置。另一方面,在事故发生后,还可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自救和互救。
唐攀说:“我们在视频中看到,韩国首尔的踩踏事件发生后,有不少民众积极参与对伤者的救援,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做法。我们也可以加强对民众的培训,让更多的人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或心肺复苏技能。”
记者从广东省应急管理厅了解到,广东有不少城市已开展了“应急第一响应人”的培训。其中,今年深圳市就计划培训考核不少于1万名“应急第一响应人”,覆盖全市住宅小区、学校、大型商场、农贸市场、高层建筑等重点场所。
现场逃生牢记“三要”“四不要”
根据广东省防总要求,近日来各地已陆续对人员聚集活动和场所开展全面排查,把人员疏导力量配置到位,防止发生踩踏等事故。
如果遭遇踩踏事件,怎么做才能尽量避免受到伤害?目前比较主流、也是我国应急管理部门推荐的方法,是要记牢“三要”“四不要”。
“三要”包括要逃、要躲、要稳住。“四不要”包括不呼喊、不逆行、不蹲、不窒息。不呼喊指的是在拥挤发生时,切忌胡乱大喊大叫,以免加剧人群恐慌。不逆行,指的是在事故发生时,不要逆着人流逃离。不蹲,指的是在事故发生时,不要采用体位前倾的姿势,即使钱包、鞋子等被挤掉,也不要贸然弯腰去捡,避免跌倒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不窒息,指的则是在人群拥挤中前进时,可以用一只手紧握另一手腕,手肘撑开平放于胸前,形成一定空间,以保持呼吸通畅。南方日报记者*叙浩彭奕菲
实习生宋小玉策划:吕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