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曾几何时,“克隆”是一个相当热门的话题,甚至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人认为克隆技术能够增加物种的繁殖量,解决人类的粮食危机和食物危机,比如克隆猪的大量出现,就能帮助人类解决猪肉市场的短缺。
然而,这种说法也被另一群人反对,因为克隆技术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克隆出来的生物在很大的程度上可能拥有难以逆转的基因缺陷,因此,这项盛极一时的“克隆”浪潮,很快就被推上风口浪尖。
如今,我们已经很少提及“克隆”技术了,一是因为这项技术自带的不确定性,二是因为这项技术在伦理方面亟待完善,之所以这么说,都和克隆羊多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克隆技术
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所有的信息都能在很快的时间内迅速流通,这就导致我们人类的生活负担在无形之中加重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从前,我们一天只能见几个人,做几件事,但是今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见到四海之内的朋友,更是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迅速处理多如牛毛的工作。
因此,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满足,但我们的精神生活却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空洞期,在这个背景下,很多人都巴不得学会“分身术”,让无数个自己同时进行工作,从而节省时间和效率。
而这种“分身术”在科学方面的应用,就是“克隆”,事实上,克隆技术是指生物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的技术,通过这种技术,能够轻易生产出和母体“一模一样”的存在。
为了验证克隆技术的可行性,科学家们可谓是前扑后继,早在多莉羊诞生之前,人类已经对青蛙和鲤鱼“动手”了。
年,外国科学家罗伯特·布里格斯和托马斯·J·金采用克隆技术,成功克隆了北方豹蛙,并且这项实验在他们的操作下圆满完成,这也是科学界首次认识到克隆技术的可行性。
年,我国科学家童第周也通过鲤鱼之间的无性繁殖,成功克隆了一只雌性鲤鱼,但是由于当时论文的发表的局限性,他的相关论文并没有走上国际的舞台,也没有被翻译成英文,因此,他的这番克隆举动,国际上并不知晓。
按照克隆史的发展路径,再往后出现的,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克隆羊多莉了,这只克隆羊,让人们看到了克隆技术的“局限性”,也开启了克隆技术走向“销声匿迹”的开端。
克隆羊“多莉”
年,随着克隆专家的相关实践,克隆羊多莉成功诞生了,它出生在英国爱丁堡一所名叫“罗斯林”的研究所内。
它的出生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因为它和它的“母亲”长得一模一样,但它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是由母羊的乳腺细胞发育而来的,它的出现也充分证明了一个事实:哺乳动物的体细胞也可以发展为一个完整个生物个体。
毫无疑问,“多莉”的存在是一个意料之外的特例,因为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多莉有“3个母亲”,其中,既有提供底层基因的多塞特白面山羊,也有提供线粒体的黑脸山羊和负责生育的黑脸山羊。
然而,当多莉真正出生的时候,很多的问题都出现在人们的面前,首当其冲的就是“多莉”和它“母亲”的界定关系。
伦理问题
一般来说,我们将哺乳动物中诞育下一代的动物称为母亲,而被诞育的年轻一代则称作子嗣,但这种关系的套用显然不适合多莉和她的“母亲”,因为严格意义上讲,多莉并不是由“母亲”亲自诞育的下一代,它们二人却有着共同的基因序列。
也就是说,相较于传统的“母女关系”,多莉和母亲的关系更像是“双胞胎”,这就给科学家留下了一个难题,如果将克隆的体系引用到人类身上,那么势必会引发人类体系的重新定义,甚至让人类社会变得更加混乱。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克隆实验本身就具有难以逃脱的社会伦理问题。
基因寿命问题
按照克隆的定义而言,被克隆出来的个体和母体之间有着共同的关系,它们的样貌相同、体态特征相同,甚至连基因序列都基本一样。
但是这些相同之处依旧无法逆转克隆技术的基因缺陷,而克隆个体之所以拥有这样的基因缺陷,和它的诞生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克隆生命的诞生需要经历三个母体和人类科技的共同介入,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人工培育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应运而生的生命,因此,它的存在本身就是“逆天改命”的结果。
这就导致多莉这样的克隆生物天生携带着“基因缺陷”的烙印,体弱多病和身体孱弱是它们必须承担的命运。多莉就是典型的例子,它在年诞生,却在年死亡。
在这不到七年的存活时间内,它的身体始终处于病痛的折磨中,因此,它没有像普通的羊一样,拥有一个完整且自在的“童年”,相反,在它有限的生命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科学家的实验室内度过的。
虽然科学家想方设法,希望能够帮它扭转基因的劣势,优化克隆技术的流程和结果。但是,这些投入,全都白费了。年,多莉患上难以治愈的肺病,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
多莉的出生,让人们意识到生命诞生的珍贵,点燃了克隆技术的希望;但是多莉的死,也让人们看到了克隆技术隐藏的伦理问题和基因缺陷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克隆技术逐渐走向了下坡路,进入了“销声匿迹”的闭环。
如今克隆技术很少被人提及,但并不代表克隆技术已经彻底的消失,事实上,有关克隆的相关实验还在不断的进行中,克隆技术的相关缺陷也在逐渐完善。
比如年,韩国首尔大学克隆了一只名叫史纳比的猎犬,再比如年,我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克隆的猕猴宝宝“中中”和“华华”。
结语
人类为什么要对生物进行克隆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事实上,克隆技术能够扩大动物的群体数量,将一些濒危物种的信息及时的保留下来,但同时也让我们人类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
我们人类虽然是当今的地球霸主,但我们依旧不是最完美的存在,本就不完美的我们,又怎么可能通过克隆技术,创造“完美”的个体呢?因此,科学能让一些事物趋于完美,但无法做到真正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