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间,我想我和大家一样,被宅在家里。最近刷手机时,看到《寄生虫》这部影片于去年五月份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并成为首次拿到该奖的韩国电影。其后《寄生虫》版权被多个国家买走,并获得了好评。
影片照片想起中国第一个获得金棕榈大奖的还是由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看来这部影片的影响力很大。抱着这种心情去看影片,心里不免有着很多的期待。
看到最后金家的生活略显悲剧色彩,四口之家变成二口之家,父亲无预谋杀人,逃脱之后再也没有找到;女儿被无意间刺死,就只剩下儿子陪伴着母亲。
在我们观众看来,总是感觉生活显得苍白。我们总是期望着身边有更多的人陪伴,少了一个人的存在,总是感觉到一种疼痛感。
可这种悲痛,悲惨的生活,无疑是由他们一手造成。看完影片,头脑中一直在回想着他们的生活为什么会这样?带着这样的问题,想要写下这篇文章。
01社会现实反射
一家人围坐在地下室里折比萨盒阿比盖尔·波利尼认为,对现实展现的文艺作品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
文艺作品,来自现实,又加上作者、导演的理解和创新又高于现实。《寄生虫》这部影片也是对韩国社会现象的一种反应,年,韩国虽被列为发达国家,可实则国家贫富差距很大,富人和穷人的生活差距也是很大。
据数据记载,韩国首尔大区人口超过两千四百万,几乎达到韩国人的一半,城市人口密度大。在韩国很多楼房最底部都有很多地下室,而地下室生活设施简单,居住价格便宜,很受那些收入很低的人的青睐,所以具有很多贫穷的人住在地下室。
这种贫富差距就显现的出来了,富人更富,穷人更穷。而影片一开始,一家人住在地下室,袜子挂在窗前,手机没话费,连不上无线网络,使用无线网只能蹭邻居家的网,外边消*时就开着窗户,以便能够杀死家里的灶虫;一家人谁也没有固定的工作,只靠兼职折披萨纸盒能依靠谋生。
就这样,影片打开了金家一家人的生活样态。家里的每个人身强力壮,有脑力有体力,但就是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可供家里开支,最后给别人折纸盒还有四分之一不合格,酬劳只能减半。
就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生存,人物没有生存的动力,整日懒散度日。如果想要走到金家,你需要做的就是要一直下楼梯,下楼梯,才能到达。
而电影朴社长一家,身居高位,居住的是豪宅,通往朴社长的别墅需要一直上坡,进入住宅,上楼梯。
这么一上一下形成强烈的对比,不仅如此还从他们的衣食住行,兴趣爱好,还有身上的味道都能够显现的出他们之间的不同。而这种味道,正是穷人家独有的一种穷酸味,挥之不去。
这里的楼梯也暗含着深层含义,是一种向社会上流往攀爬的工具。走到朴家屋里,你需要一直上楼梯,走到金家需要你一直往下下。
实则楼梯的选择参考了金绮泳导演的《下女》,这部影片中楼梯的设置不仅只是隔开男女,更是一条通往富贵的路径。
《下女》一场大雨,对他们来说是一场灾难,寄生宿主家伺机逃走,从高层豪宅不断往下走楼梯;而对于朴家而言只不过是天气罢了。
可以说这里的雨水毁灭了金家想要富裕的欲望。贫穷与富有,却也能使人的行为前后发生变化。
影片一开始,醉*在窗户面前撒尿,他们一家人未在一起,却没有一个人敢站起来。但当他们鸠占鹊巢之后,再次围在地下室喝酒庆祝时,基宇竟然毫不犹豫地站起来,走出地下室,对罪犯大声呵斥,并将水直接泼到醉*身上。
前后行为的对比,正是因为他们因为贫穷,是贫穷限制了他们的行为,他们不敢,懦弱,胆怯抑或懦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后每个人有了工作,心中有了足够多的底气面对同一现象的发生。
深层原因,则反映出他们的心理扭曲,社会病态。生而平等,不应因贫穷而贬低自己,每个人都应有生活的勇气。我想可能是生活环境的原因,周围都是如此。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失去了生活的动力,总想着获嗟来之食。
我们都是环境的产物,生活在一定的圈子之中,最终将决定你的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去年加入一个学习社群,里面的小伙伴都喜欢读书,写作和分享。我不是一个善于分享的人,但在这样的社群中,我慢慢西尝试着打开自己,每天坚持读一些书,每天写一写随笔,然后分享给大家看,我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看,但看到大家都会分享一些随笔,自己从中也受到很大的鼓舞。看到别人每天都在学习,都在读书,也会看到一些已经毕业的宝妈们,他们真的很努力地在生活。不知不觉中,自己慢慢养成了每天都会写一些东西的习惯。
每天坚持写,自己从中受益很多。开始学着做下来思考,有些时候思路不清晰时,写着写着就变得逐渐清晰起来。我很喜欢这样的氛围,也看到每天都有很多的人取得进步,也是激励着自己每天都在学习,进步。
高质量的生活圈子激励着我们每天学习,精进,只有不断想高质量的生活圈子靠近,向优秀的人学习,自己才会逐渐变得优秀。
02寄生虫是精神上的稀缺
寄生虫曾被解释为:“具有致病性的低等真核生物,可作为病原体,也可作为媒介传播疾病。在宿主或寄主体内或附着于体外以获取维持其生存、发育。”
金家一家寄居在朴社长家中,在社长一家走后,一家人享受着像富人的生活,课这种生也只是短暂的,内心还是充满着担忧与恐惧。在朴社长家如此,在社会上其他地方工作也是如此。他们并不思考自己的生活状态,整日寄居在宿主家。
精神的稀缺,贫穷,即使他们物质丰富,也很难获得长久发展。
影片刚开始,他们靠着折披萨纸盒谋生,还因质量不合格而被披萨社长指责,薪水扣掉一半。一家四个大人在家折纸盒,最后竟还有四分之一不合格,最后竟不反思他们的行为,还因获得了薪水在地下室胡吃海喝。
本来生活就很困难的一家人,不好好生活,竟还因获得一点薪水洋洋自得,围坐在一起庆祝。这种精神上的贫穷,难怪他们生活的如此狼狈。
他们的生活就在前任帮佣进来之后急转直下,其实前任帮佣的老公一直寄居在朴社长地下室,竟还没有被知晓,我想这应该是对朴家最大的讽刺了吧!
就在因朴家因大雨不能露营,突然回来。金父,基宇和基婷三人慌忙逃窜,最后在倾盆大雨之中回到地下室,不断地往下走,回到地下室时发现家已经被淹没,一家人只能暂时待在体育馆里度过一宿。
在体育馆里,当儿子基宇问父亲有没有什么计划时,父亲说:
是到什么是绝对不会失败的计划,那就是无计划,无计划。因为有计划,人生绝对不会按照计划来。
影片截图父亲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计划,一切却呈现的那么有计划。而这可能就是他们生活悲剧的原因吧。
生活没有计划,每天生活在一种漫无目的之中,缺少了计划,生活中就是缺少了目标,最后也就少了一份做事情的动力。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为生活的目标而活着,有了目标,我们会为此采取一些具体可实施的计划,加以落脚行动,生活才会变得更好。
影片最后,基宇为以后的生活计划着,梦想着以后拥有朴家的房子,梦想着父亲有一天可以从地下室走出来,可有梦想,没有行动,谈什么都将是空想。
一部影片是对生活现实的反映,也是给观看这部影片的人来说也是一种思考。社会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唯有改变自我,才能改变自己目前所处的生活状态,有一个好的开始。
03导演奉俊昊的对富人与穷人生活方式的暴击
继电影《杀人回忆》《雪国列车》《海雾》之后,又一作品。《寄生虫》是一部与以往不同的作品,故事情节没有较大的转折,只不过将人物之间地位上的高低,富人与穷人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击得粉碎。通过人物之间的角色角逐,不断揭露人性的本恶,虚伪。
以往作品奉俊昊利用科幻小说中所具有的隐喻含义,来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而在这部影片,他一度坚持改变以往的创作方式。使用一种更接近社会现实的方式,并加入了黑色幽默和惊悚的元素。
奉俊昊称这部电影“没有小丑的喜剧,没有恶棍的悲剧。”《寄生虫》这部影片真正反映社会人的局座,在多个国家引起巨大反响,观众看过之后有很大的感触。穷人的生活方式更能引起人的反思和思考。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种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这种统计学的不平衡,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定律。就现在现实中,80%的权利和财富,都集中在20%人的手中,而80%的人却只能疯抢着剩下20%的社会财富。
影片所反映较大的贫富差距是奉俊昊对韩国穷人和富人生活的揭露和社会批判,揭露社会的不公平性,朴家极端富裕,家居与城市的高处,坐落在一座通风,朝阳、宽敞、质朴,由著名设计师南宫贤子设计的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别墅中,这与金家生活在阴冷潮湿的地下室形成了鲜明对比。
金家挤破血头想要进入上流社会,争夺那20%的财富,可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而且金家还终日懒散,做事无计划,总想获嗟来之食,最终以悲剧收场。
这是奉俊昊对富人与穷人生活的描述,其实最让人记忆深刻的还是金家一家的生活。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不富裕的人,而他们的生活也是最令我们触动和反思。
总之奉俊昊制作的《寄生虫》还是很引人入胜的,也是他在之后的创作中最为成熟的作品。
作品中李夏君的美术设计使用的是极简主义风格的建筑;影片使用的古典音乐与故事人物情节相融合,还增添了一番喜剧元素;
摄影技术和人物生活场景更是恰到好处,而这些简单的旋律也正是对目前这种傲慢的文化价值观进行了隐隐的揭露和讽刺。
04总结
总是期望获得好的生活,赚更多的钱,但总是懒散度日,生活没有一个目标,没有计划,没有行动,我想生活最终也如一潭死水,不会改变任何事情。
网上评论也有一些给与不一样见解,但这部影片怎么样,还是需要自己亲自去品味一下如何?看过影片我觉得不负众望,还是值得一看的。
作者介绍: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用写作倒逼自我精进。寻觅自己的阳光,遇见更好的自己。如果喜欢,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