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里看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年,美国纽约,一位名叫基蒂·吉诺维斯的女孩在回家途中遭歹徒持刀杀害。
与普通行凶案件不同的是,在女孩遇害期间,先后有37人听到被害者的呼救声,其中很多人还跑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
但是,不曾有一个人伸出援手,甚至连打电话报警都没有。
当第38个人终于报警之后,吉诺维斯早已被歹徒连续袭击长达半小时之久,最终重伤身亡。
这一案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一直被法律界当成教材案例反复剖析。那37个旁观者,是不是同样有罪?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部韩国电影并非此案,但却有过之,无不及。
《小委托人》
前段时间上映的《何以为家》中,将父母告上法庭的12岁小男孩赞恩让不少观众心疼落泪。
如果说《何以为家》里的那对父母是毒瘤,那《小委托人》里的这对父母恐怕就是禽兽了。
多彬和敏俊是一对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
爸爸忙于工作,对孩子异常暴躁冷漠,姐姐多彬日常担任着照顾弟弟的工作,洗衣,做饭,收拾房间。
而她也不过是一个才刚刚10岁的孩子。
两个孩子每天都在回忆着脑海里的妈妈,但妈妈的面孔早就随着时间流逝而渐渐变得模糊。
这样的日子很辛酸,却也能在姐弟二人的相互陪伴下笑着过下去。
直到有一天,爸爸又为他们带回来一个新“妈妈”。
孩子们开心不已,以为自己终于也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拥有母爱的呵护。
新妈妈一开始也确实像其他妈妈一样,给他们洗澡,做饭,照顾起居。
然而幸福的日子没过几天,新妈妈恶毒的一面开始暴露出来。一切都变了。
弟弟年纪小,不会用筷子,总是把饭洒在桌子上。
新妈妈用手上的皮筋将头发扎起,便开始一顿毒打。
自此之后,无论是怎样一个小小的不如意,每当她一要扎起头发,对孩子来说就是噩梦的开始。
弟弟犯错,姐姐也不能幸免。除了拳打脚踢,甚至会被拖到卫生间把头按进水里。
这些事情,孩子的爸爸全都知道,却无动于衷,完全纵容。
被折磨到痛苦不堪的姐姐鼓起勇气选择了报警。
她天真地以为,警察叔叔一定是可以解救自己和弟弟的人。
政烨是一个心怀远大抱负的律师,因为迟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暂时来到儿童福利院上班,权当过渡期。
姐姐报警之后,警方将其转交给儿童福利院处理,刚好由新来的政烨负责。
只是他能做的也少之又少,去家里走访,寥寥几句便被打发。他们前脚离开,后脚遭殃的依然是孩子。
两个从未体会过“妈妈是什么感觉”的孩子,小小年纪便将无助、恐惧、绝望体会到深入骨髓。
但多彬依然把这个友善的叔叔当成了生命中唯一的亮光,一有时间便带着弟弟去找政烨玩,一起去动物园,一起吃汉堡。
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吃汉堡本来就会把菜叶撒得满桌都是,不用因此挨打。
孩子们越来越依赖政烨,而只有观众们能看出来,每一次政烨都被搞得十分不耐烦,他早就想摆脱这些孩子,摆脱这份无聊的工作。
所以当他一拿到首尔的offer之后,便头也不回地选择了离开。
只留下5万韩币,和一个等自己回来再吃汉堡的允诺。
只是这一允诺再也没能实现。
在他走后没多久,弟弟被活活打死,而据警方和媒体的通报所言,凶手竟然是姐姐。
一直对弟弟呵护备至的姐姐,怎么就沦落成了凶手?
对于死去的弟弟来说,或许这更像是个解脱,而活着的姐姐,依然身在炼狱。
没有妈妈之前,她只是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有了“妈妈”之后,反倒连活下去都变得痛苦无比。
弟弟的死,并没有唤醒父母的良知。
“妈妈绝对不会放弃你的”,这句话原本应该是孩子最大的依靠,在这里却成了一句恶毒的诅咒,一副卸不掉的枷锁。
只要“妈妈”还活着,你就永远摆脱不掉这种命运,到死为止。
更可怕的是,这一路走来,她早已失去了挣扎的力气。
肉体上的痛苦都不曾磨掉她对生活的热爱,而来自大人们的恶意与冷漠,成为了将她彻底推向深渊最有力的那双手。
在第一次选择报警的时候,她的诉求便被大人们无视。
小小的多彬不明白,为什么人们都说遇到不好的事情要找警察叔叔,自己这么做了,反而被说成有错的行为。
她试着向自己的老师求助,老师明明看到了身上的伤痕,却选择忽视。
她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政烨叔叔身上,依然盼不来一丝曙光。
更不必提那些明明知道她和弟弟每日遭受着什么,但始终没曾伸出过一次援手的冷漠邻居。
与前面所说的基蒂·吉诺维斯案一样,即便凶手另有其人,那这些无动于衷的旁观者,是否也算是帮凶?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是生来不配当父母的。
他们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怎样处置都随自己的心意。家里穷,可以成为卖孩子的理由;
《何以为家》中被卖掉的大女儿
打着“教育”的名义虐待孩子,还可以说出是为孩子好。
他们不曾想过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是怎样的煎熬和痛苦,长大之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他们只知道,孩子是我的,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而一般有着这样想法的人,通常也都是深受上一辈父母的“棍棒教育”影响。
恶果循环,代代不息。
但在这部影片中,被谴责的不光是一对父母,还有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陌生人。
生活中,我们也见过太多这样的冷漠。不光是路人,就连警察又何尝没有说过“这是别人的家事,我们不好处理”的话语。
当年的吉诺维斯案中,曾有一个邻居站在窗口呵斥了一声,歹徒落荒而逃。而当他发现并没有人真正采取行动的时候,又返身回来继续行凶。
倘若那37人当中,有一个人能尝试着出来营救,或者早早报警,是不是吉诺维斯还有生还的可能?
倘若影片中,有一个邻居或者知情人能早早伸出援手,是不是7岁的敏俊也可以逃过一死?
没错,见义勇为的好人通常都会受伤,干预邻居的家事会被说成闲操心。出于人性的本能,我们更倾向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可是。
如果当社会上每一个人都习惯了淡薄和冷漠,下一个惨遭毒手的,又将是我们谁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