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各国地区幼升小惨烈指数排名看看上海 [复制链接]

1#
我国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77296.html

小白导读:每年的魔都幼升小升学季,都交织着各种复杂的情绪,家长们也都会忍不住抱怨魔都幼升小的惨烈:过去拼爹、拼娃又烧钱就算了,今年居然都要拼三代、拼家长智商了!...

那么放眼全球,咱们幼升小的惨烈指数能排第几呢?大家不妨一起来了解一下。

(声明:部分信息参考了网络上的文章,如与事实有出入,欢迎留言指正~)

NO.1:香港幼升小

关键词:生无可恋

前段时间,一篇描述香港幼升小惨烈度的文章在朋友圈疯传。看了一下,感觉没说到关键点,而且结论可笑(因为幼升小辛苦,就鼓吹不要生孩子,这逻辑也是醉了...)。小白研究生是在香港读的,所以对香港的情况有所了解,一句话:生无可恋。

香港幼升小不是一年就能结束的,如果你摇摆不定走国际还是本地路线,如果本地路线公立、私立、直资你都要试试的话,幼升小的过程一般从幼儿园中班开始,持续至少两年,经历两至三轮洗礼。也就是说,你刚搞定幼稚园大战,战斗就又开始了。

一、买了学区房也要等统筹

官立和官津小学,统称公立学校,共间,不收学费,质量参差不齐,属于学区划片、统筹分配上学。也就是说,高达88%的香港小学是香港教育局按照家庭地址电脑自动化安排孩子入学,即俗称的“大抽奖”。学区有多重要,88%这个数字足够说明一切(请再自行脑补香港房价...)。

按照程序,小一入学统筹办法分为“自行分配学位“(类似上海的对口入学)和“统一派位”两个阶段,每年9月初开始。自行分配学位阶段在当年11月底公布结果,参考的指标不止学区那么简单,还要看父母和学校的关系,甚至是否有相同的宗教信仰等(具体参照下表)...如果不满一定的积分的话,就只能参加接下来的“大抽奖”*运气了...

统筹排序积分制

1.父/母全职在与该小学同一校址的幼稚园或中学部工作(20分)2.兄/姐在与该小学同一校址的中学部就读(20分)3.父/母为该小学的校董(20分)4.父/母或兄/姐为该小学的毕业生(10分)5.首名出生子女﹙即为家庭各子女中最年长者﹚(5分)6.与该校的办学团体有相同的宗教信仰(5分)7.父/母为该小学主办社团的成员(5分)

...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苛刻的积分条件,基本只有小部分香港本地人可以满足。也就是说,如果你无权无势,或者是外来户口的话,即使买了学区房,也要乖乖等统筹!而上海的居住证持有人,只要学校不要太过热门,还是很有希望对口的,因此相对来说,买房风险要低一些...

二、民办录取率之低秒杀魔都大部分学校

私立小学招生一般在“公办大抽奖”之前,很多父母都希望在抽奖前能有优质私立的offer在手,这样心不慌。因此,私立学校的学位竞争才是真正的白热化。

全香港只有65间私立(直资)小学通过面试招生。因此,同魔都一样,参加各种面试班、学各种技能拿证书是娃们的规定动作。此外,为了让portfolio(个人简历)更加精美,有的孩子甚至同时要上两间幼稚园...

稍有名气的学校收到的入学申请都是超过+,而学位一般只有-个,录取比例都是个位数,秒杀上海大部分民办...

三、遗珠递TZ——扣门

经历了国际路线、私立直资、公立大抽奖三轮,如果不幸还没有学校接受你的孩子,就到只能进行最后一轮的“叩门"环节了。

“叩门位”又称“皇帝位”,是指大抽奖结束后,有学生选择了私立直资,自动放弃了公立学位而出来的空缺,或者是校长在每班固定人数外,再额外增加的2-3个条子生名额,也就是拼爹了。实际上,扣门和私立直资小学一样竞争激烈...

在香港择校的明星们

民办公办一把抓的赵薇:小燕子现在可是女马云了,可还是给幼升小跪了。年7月底她在香港豪掷1.5亿,为女儿小四月购置学区房,还托好友王菲给校长说好话,让女儿有机会面试全香港最贵的九龙塘耀中国际学校...

“孟母三迁”的张家辉:张家辉和关咏荷为了给女儿提供良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从女儿出生至今张氏夫妇已经几次搬家。

最开始,一家三口住在西贡早禾坑独立屋;年搬入价格近3倍的贝沙湾2期;年,张童正值幼升小的关键阶段,为了女儿,一家人果断搬到名校聚集地——跑马地租房,每月租金高达11万港元。租房约1年后,张家辉才花了千万元在跑马地买下一高层单位。

影帝?我只是一个可怜的房奴好吗...

惨烈指数:

折腾指数:

烧钱指数:

NO2:韩国幼升小

关键词:累感不爱

“如果有来生,你是否愿意再做韩国人”,当这个问题在韩国一家网站出现时,立刻有近万名网民争相做答。

结果出人意料,有67.8%人选择“不愿意,要是能投胎成为别的发达国家的国民就好了”。回答“来生还想做韩国人”的只占24.4%,回答“不知道”的人占7.8%。

调查显示,韩国人目前对国家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教育制度”。

韩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去过韩国的人都会发现,在韩国的许多大街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学院”(补习班)。仅在首尔市区就有1.5万之多。因为升学压力过大,不管学习好坏,学生都要去补习班“提高”成绩。大多数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每周4-6天都要去补习,这让很多孩子感到不堪重负。另外,高昂的教育支出也让很多韩国人吃不消。据调查,韩国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支出占总收入一半以上,每年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平均达0多万韩元(1人民币约为韩元)。

惨烈指数:

折腾指数:

烧钱指数:

NO3.北上广深幼升小

关键词:拼爹拼娃

在中国经济最发达,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北上广深地区,却有着全国最焦虑的家长群体。在这些大城市里,幼升小,小升初早就成了全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