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发展现状如何又存在 [复制链接]

1#

自上海确立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以来,国内其他地区的一些中心城市也纷纷进行了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规划与建设。无论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还是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都必须统筹规划,过度的进行建设会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将通过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现状的梳理,从国家宏观层面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参考。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城市的总体布局。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圈建设的加速,各经济圈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都对经济圈内的金融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优化,这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建设金融中心的速度加快,金融中心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上海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北京提出"建设首都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到目前为止,有包括天津、大连、深圳、广州、南京、重庆和西安等的26个城市也都提出了建设金融中心的规划。

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城市主要是省会城市或直辖市,除拉萨、贵阳、银川、西宁和呼和浩特外,其他省会城市基本都提出了建设金融中心的规划: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还有一些是该地区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如大连、宁波、深圳等: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城市非常密集。

我国主要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年4月14日,正式颁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年将上海建设成为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从此上海金融业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到年底,上海金融业增加值.73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年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对年至年上海金融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上海金融景气指数增幅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速度和景气度高于纽约、伦敦、新加坡、首尔和孟买。

从全球排名来看,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全年股票成交额排名第三,证券市场股票市值排名第六,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数量居全球第二,跨入全球十大衍生品交易所行列,黄金现货交易量居全球第一。

随着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上海金融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夯实,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金融业务创新速度加快,金融机构进一步积聚,金融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

(二)北京首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年北京市金融业增加值.9亿元,年北京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成为首都第一大产业。截止到年底,北京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6亿元。北京市保险业总资产达到.9亿元:累计实现保费收入.5亿元:保险深度为7%。

北京市法人金融机构达到家,其中银行业机构2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家、证券机构60家、保险机构家、银行业其他金融机构62家、其他17家。贷款公司28家,融资性担保机构97家,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余家。

新增外资银行1家,外资参股的期货公司、保险公司、货币经纪公司各1家。但是上海在法人银行数、外资银行占比以及券商数量都超过北京,拥有黄金交易所、证券交易所、银行间市场、商品期货交易所、金融期货交易所,是全国金融市场体系最完备的城市。

(三)其他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在北京、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下,其他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也纷纷进行金融中心的建设。南京提出建设华东地区重要区域金融中心。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区域金融中心。

西部地区重庆提出年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成都要建设成为区域金融市场中心,西安提出以构建西部重要金融中心为目标,建设西部金融商务区。郑州和武汉也都提出要建设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大连提出建设东北亚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沈阳提出建设东北地区的金融中心。由上述这些城市提出的金融中心建设定位与目标可见,城市之间对金融资源的争夺非常激烈。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各地区在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p>

1.缺少宏观规划。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中心的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效应以及外部经济效应,为区域内的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因此,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都提出了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但是从全国金融中心的布局来看,缺乏宏观规划。

首先,金融中心的建设布局不利于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建设金融中心的城市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大金融中心均位于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金融中心高度密集,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缺乏规模较大的金融中心,不能实现金融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使得中西部地区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不能得到有效的筹集,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资金瓶颈",使得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其次,金融资源高度重叠和过度竞争。东部地区金融中心辐射范围高度重叠,使得城市之间的金融资源竞争激烈,不利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如,东北地区辽宁省的大连和沈阳均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规划,这两个城市地理距离临近存在重叠:华北地区的北京作为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基本覆盖石家庄、天津和济南的辐射区域,存在重叠。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其辐射范围涵盖山东、福建、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但是在该区域却存在多个要建设金融中心的城市如南京、宁波、杭州,它们之间对金融资源的竞争不利于金融集聚,导致资源的浪费。长三角地区的广州和深圳的覆盖范围完全重叠,使得该地区对金融资源的竞争也异常激烈。

2.金融中心建设定位不明确。金融中心的定位对金融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金融中心的规划,但是就具体城市而言,存在定位不明确、定位重复的问题。

金融中心的建设多以政府为主导,金融中心建设定位的确定普遍缺乏对自身经济结构的总体评价和对自身金融业发展的准确评估,缺乏可靠的理论依据。

虽然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研究作为理论依据,使得对于要建设什么类型与层次的金融中心,功能如何准确定位,辐射区域如何确定,政策的趋同如何避免等重要问题在规划之初都不是很明晰,而在建设过程中,上述问题将导致调整成本急剧增加,甚至会导致所规划的金融中心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例如,北京和上海开始均提出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深圳开始也提出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自从上海确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以后,定位问题就成为困扰北京金融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后来北京修正为建设"国家金融信息决策中心",深圳后来修正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

鉴于上述问题,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建设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客观经济结构、是否具备建设金融中心的条件以及金融中心能够起到的作用等关键问题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期形成完善的理论为区域金融中心的规划、布局等提供参考依据。

阐述了区域金融中心的相关理论框架。首先,从区域金融中心的构成层次、金融中心的演变两方面阐释了金融中心的内涵:其次,从区位经济、规模经济、信息外溢和政府推动四个方面分析金融中心的驱动因素。

然后对区域金融中心经济效应的相关理论和作用机理进行概述,区域金融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有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区域金融中心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由于金融中心有利于动员和筹集资金、有利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

结语

最后,通过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分析发现,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存在定位不清晰,宏观规划缺失等问题,阐明了研究的必要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