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9分神作年度最佳韩影只能是它巴塞电影 [复制链接]

1#

最初听说宋康昊要主演一部名叫《出租车司机》的韩国电影的时候,其实是有些担忧的。

当时以为韩国人试图翻拍马丁·斯科塞斯的那部影史经典,要让自己的影帝去再现当年德尼罗的经典角色。

说句不好听的,至少在我看来,宋康昊差德尼罗还是有些距离的。

罗伯特·德尼罗

但是后来得知这部《出租车司机》并不是翻拍之作,而是根据年代韩国光州事件中一位真实的出租车司机的故事改编的,才开始对这部电影有所期待。影帝宋康昊在其中也再次回归他所熟悉的“平民小角色”,这就更令人放心了。

看完整部电影之后,果然没有辜负之前的漫长期待。

《出租车司机》

ATaxiDriver

在这部电影之前,全世界最著名的出租车司机想必是那位留着莫西干头,念叨着“Youtalkingtome”的年轻德尼罗吧。

纽约灯红酒绿的夜色下,德尼罗独自一个人开着车游荡在匆忙的城市之中,耳边响起的是足以令人心碎的萨克斯。

而在此之后,虽不敢说这位韩国首尔的出租车司机能够一跃成为最知名的行业翘楚,但也势必能够与德尼罗的出租车司机平分秋色了。

当人们再次提起《出租车司机》这个片名,总会有必要说一句是韩国那位还是美国那位,以此来区分两位不同的出租车司机。

足以撼动影史经典在影迷口耳相传之中的地位,这大概是韩国这部《出租车司机》足够优秀的重要证据吧。试想如果仅仅只是一部普通的电影,却与影史经典重名,大概只能是炮灰了。

但对比这两部同名的优秀作品之后,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两位出租车司机都是同样是活在历史浪潮下的小人物。

德尼罗是越战之后的退伍老兵,迷失在战后的纽约。他无所事事,没有目标,为了莫名其妙的理由试图刺杀总统候选人,又为了莫名其妙的人血洗妓院;

而宋康昊则是在莫名其妙的过程中成为韩国动荡的民主化进程中的一位无名英雄。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两部《出租车司机》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把镜头对准了渺小的小人物,把这样的小人物扔进时代和历史的浪潮之中,以小见大,甚至远比直接描绘整个时代要来得更加有力,更加真实。

因为人们对于历史总是习惯于赋予它一些足以盖棺定论的宏大词汇,以便后来者们能够准确地记住它的地位或者意义。比如义和团是所谓的农民起义,五四运动则代表着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就像电影讲述的光州事件本身在韩国人的历史上也多次定性。从最初的“金大中等亲共主义者主导的内乱阴谋事件”,后来演变成“韩国民主化过程的一部分”。

但这些其实都是后来者以上帝视角所强加的性质。我们耳熟能详,能够毫不犹豫、理直气壮地背出来,但其实我们谁也不能触碰到当时真实的历史。

这也正是历史独特性。我们都是后来者,对于历史总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我们或许会有有整体的感知,却没有切身的、细节的感受。

我们永远听不到那些真实的呼喊和惨叫,也永远感受不到血淋淋的现场,更不知道子弹从耳边飞过或者钻进身体的感觉。

但是电影《出租车司机》却成功地让这位本来胆小怕事的出租车司机带着我们亲临现场,让我们借用他的眼睛看到了一切。

对于光州事件而言,这位出租车司机跟我们是一样的角度,都是外来者,都是局外人。

在电影中,宋康昊本来是一位首尔的出租车司机。他的妻子早就病逝,独自抚养着年幼的女儿,寄人篱下,欠着房租,委曲求全地生活着。

这样一位最底层的小人物,他对历史没有概念,对所谓的民主自由更加没有概念。他所想要的一切无非只是带着女儿,开出租车多赚钱,梦想着更加幸福的生活而已。

当他面临学生游行的时候,他冷嘲热讽地说着:上大学是为了示威的吗?身在福中不知福。

而在听说政府戒严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则是:唉,这样下去会不会又拉不到客人?

就这样一个连修车加油都要斤斤计较的人,他之所以卷入整个光州事件,无非是为了德国记者给出的10万韩元的高价酬劳而已。

而在面临军队的层层阻拦和发现这趟光州之行的真正危险之后,支撑他一直走下去的其实还是这份酬劳背后的职业道德——收了乘客的钱,司机有责任把人送到目的地。

谈不上高尚,但也不算是卑鄙。他无非就是一个普通人,像我们所有人一样的普通人而已。

但是在这两天一夜的光州之行中,他陪伴着德国记者游走在民主运动的最前线,见证了太多的血洗、暴力、伤亡。

德国记者用他的摄像机记录下了一切,但出租车司机却用他的眼睛看到了一切,用他自己普通的内心感受了一切。

而这位出租车司机局外人的视角和普通人的身份,恰好与无数个在当下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不谋而合。

换言之,宋康昊的所见所闻以及在此之后所做的选择,其实很可能都是我们的选择。

这正是整部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其实电影本身并没有给出任何政治上的倾向,甚至没有给光州事件本身一个足够明确的性质,但是所有观众,包括电影的主角,这些普通的局外人在看到了发生的事情之后,凭借自己的判断站在了“示威者”的一边。

当然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出租车司机》并算不上足够优秀的作品,无非是古典叙事法的胜利而已,张弛有度,反派脸谱化,正派英雄化,适当地给出笑点和泪点,合理地安排了三出高潮,甚至这三出高潮至少有两处都非常套路,让人尴尬。

比如宋康昊带领着出租车司机们冲入枪林弹雨救出伤者的桥段,虽然足够大快人心,但却有些把主角送上英雄主义的倾向,反而违背了最初的小人物设定;而电影最后的那一大段公路追逐戏更是分分钟让人出戏。

电影真正的闪光点在于宋康昊在第一次离开光州之后,开着车,听着歌,停在路口久久迟疑的那一个瞬间——

往前走,回家抱女儿,平凡安全地生活着;

往回去则是不归路,枪林弹雨,但却有机会为世界带来真相。

影帝不愧是影帝,宋康昊在这一瞬间把一个小人物的纠结和矛盾演绎得淋漓尽致。他哭丧着脸,抓耳挠腮,最终一咬牙,一脚油门,猛打方向盘,调头回去了。

而他说服女儿,或者说说服自己的理由其实还是爸爸把客人扔在那了,是爸爸一定要拉的客人。一定意义来说,这其实还是他身为一位出租车司机的职业道德而已。

这个瞬间才是整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这一瞬间的人性,我们在《辛德勒的名单》里见过,也在《肖申克的救赎》里见过,优秀的电影其实终究都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