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一届家长好难暑假结束,鸡娃父母像渡了个 [复制链接]

1#

《奇怪的律师禹英禑》也是本季我唯一追完的韩剧,它每集都很高能,除了有职场哲学可以做笔记,更是长驱直入社会话题。

第九集讲的是教育矛盾:父母的控制欲与孩子的局限性。在父母身上,我们总能看到令人窒息的焦虑投射,孩子有限的快乐也被剥夺。

刚好我前几天刷某音,看到社会新闻一则:一个小孩又喊又叫痛哭流涕,反抗妈妈给自己报补习班。小小身躯说话竟然很有逻辑,痛斥她妈没经过自己同意就霸占了她的暑假,不尊重她。乍一看那女孩应该也就七八岁。

最近暑假班接近尾声了,我教培行业朋友的案例分享虽迟但到。每年的鸡娃旺季,孩子和妈都会各自脱一层皮,只不过孩子是被折磨的,当妈的是焦虑来的。

#鸡娃旺季也是焦虑父母们的表演时间#

《禹英禑》里讲的是小学生上补习班,并且有个新词——「锁班」,孩子们进去之后就出不来,没有休息时间,上厕所需要征得老师同意,晚上结课前不能吃东西。我很想知道像这种无缝衔接式的灌输,效果真的好么?

禹英禑听完的反应很真实:这是什么补习班?这是监狱吧。

现实里,「锁班」是家长最喜欢的一种,我朋友科普,在我们这边可以称为「坑位班」,定制班型,在放学前只进不出,连续上课。像在暑假这种鸡娃旺季,有些家长会直接给孩子报满全天,早上送走晚上接回,再学一节艺术课,当天才勉强结束。

暑假补习,是一场大型的全家集体活动。孩子忙着上课,父母忙着送孩子,而孩子的爷爷奶奶们,忙着坐在培训机构的走廊上,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

剧中一群小孩跟女主哭诉:妈妈叫我把进度抓紧补上来。

七八岁的孩子们早就开始依赖咖啡因,不然补课时没法保证续航,由于补课挤占了大量时间,吃饭也是随便对付一下。看到这里我发现他韩家长真是爱走极端,要么像千老师这种严格计算好女儿的热量和营养,要么让孩子饥一顿饱一顿,便利店大姐吐槽:这群孩子个个都长不高。

现实里的家长相信「学得多没坏处」,仿佛补习班报读越多,孩子成才的速度越快。焦虑型父母爱花钱买短暂的心安,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除去神童以外,大部分孩子都有自身的阶段性认知发展规律?我朋友前面刚接触一个家长,她孩子今年秋季升四年级,但暑假已经在和六年级的孩子学一样的内容,思维和基础完全跟不上,于是班级群就成了这位家长的showtime。每天准时打卡问孩子学了什么,老师发给学生的资料她也要插手管理,搞得带教的老师非常有压力,应付一大帮孩子以外还要事无巨细地给家长报备。听说后面老师忍不住了亲自下场打脸:求你了让孩子自理吧!

还有一个跳级的孩子,测评作业一塌糊涂,孩子天真抬头:我才三年级诶,没学过不会做很正常啊(孩子你是对的),据说他妈妈当场气炸请求退费。

这届家长呢,很喜欢制造一种虚假繁荣,《加油妈妈》里「学钢琴算什么特长啊,不是人人都会吗」就能看到,孩子卷起来,妈妈们才是直接受益人,某种程度上那是她们的社交谈资。

但在她们看来并不,高压一定是为了孩子好。

家长盲目迷信「精英教育」,最后的结果就是变相哄抬教育竞争的气氛。别忘了,《天空之城》里车教授那一家子,直接让亲兄弟竞争,家庭氛围非常恐怖。

我是觉得,唯金字塔顶尖论、唯名校论,做父母的精神压力也很紧张。

《禹英禑》里那些小孩的妈妈们个个神经敏感,围坐在一起就是无死角的压迫感,某种意义上,他们已经算是接触到优质资源的那一批家长,但现实是,越靠近核心资源越卷。

现实里,每个城市都有鸡娃区,首先越是顶级教育资源集中的区域,家长反而越能鸡娃,某种程度上这是内卷氛围决定的。不愁没学上才会想要挤进尖子区,学科成绩大家都差不多厉害,那就拼艺能。反倒非中心城区,家长的状态闲散一些,走按部就班的升学路线。

尖子生家庭自动与普通孩子家庭竖起高墙。《天空之城》里英才考上首尔医大,一堆人给他办part自嗨,升学宴妥妥变巴结牛娃家庭的社交场。

影视剧里有太太圈,现实里每个妈圈也都有主心骨和KOL,培训机构也比较喜欢这类家长的号召力,就像《加油妈妈》里吴越演的那个妈,她自己就是核心群群主,大家都愿意听她的。蛮多家长都很享受这种社交光环。

网上一直流传的「海淀妈妈群」或者各种「牛娃群」,大家应该有所耳闻。据说进那种鸡娃群门槛非常高,核心家长会筛选成员,进群需要提供孩子的资质(获奖证书拍照,课程进度报备),这是不是比现实里面试岗位恐怖多了?我几个月前就看到一条新闻说,有个妈妈申请进群,说孩子才四岁,已经同步读了三大英语分级绘本,遭来群主狠心嘲讽:你进度太慢了。

同样的,教育资源集中区房价也不低,物质越优渥的家庭,越是对精英教育有本能向往,某种程度上他们不太能允许孩子成为普通人。另外很多人可能觉得高知家庭会佛系养娃,事实上并不是,像我朋友日常接触的那些学生家长,学历背景很高,自己曾风风火火闯出一种成功样板,他们对孩子也格外严格。

他们的控制欲,体现在习惯把自己认为对的经验复制到子女身上,仿佛他们走过的路是绝对参照,并且态度居高临下:秘籍都有了,照着葫芦画瓢你还不会么?

随后还有具体的步骤执行,比如《小欢喜》里宋倩是高知,也不差钱,于是她自己充当了「教孩子怎么学习」的角色,从小到大攥紧英子的手,英子毫无喘息空间。

这种绝对权威,可能是刻进部分中国父母的DNA里的。

#遇到开明家长如同遇到大佛#

我觉得父母焦虑,本质上还是更看重短期红利,或者说过早地判定孩子成长路径的最佳选项。

很多父母可能把工作思路也同步到了育儿中,比如做项目需要结果导向,带着目的做执行,于是培养孩子也带着强功利性。再比如标准化工作模板,那养娃也复制所谓的成功模板。

焦虑父母都有这样一种心态:我付出了时间和钱,但没在孩子身上看到立竿见影的回报,于是继续报复性培优,陷入恶性循环。我估计在机构做咨询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能保班吗?能提多少分?有些机构营销话术很猛,确实会往提分方向引导,家长在挑课程的时候,更喜欢有承诺的机构。

只是养孩子这件事的灵活性就在于,每个孩子不一样。

大家都按照父母理想中的路径走,也许会屏蔽掉他们其他的可能性。

《奇怪的律师禹英禑》里一针见血:孩子们的天敌不是成长路上的困难,而是学校、补习班和家长。

现实里像这样抱着平常心养娃的家长还是有的,我朋友说平时也会接触的一些正面案例,算是在遍地鸡娃的氛围里,难得有舒心的时刻。

比如有家长同样购买课程,但心态很平和,买之前会问难度,参考孩子的接受度,如果太难就直接说不希望孩子的自信心受打击。这种家长的反营销意识也是厉害的,报班会尊重孩子的意愿,所以你问她啥,她都是雷打不动的一句:我问问。

也有家长在其他孩子忙着考级考证,卷各种竞赛的时候,她对娃的要求就是学习和生活习惯要好,顺利毕业。

她直说,现阶段更倾向于抓孩子的习惯和品格,她觉得抓好前者,孩子做什么事都有自己的思维和行动逻辑,抓好后者,未来干什么都不至于太差。

*看她发的碎碎念朋友圈还挺可爱的

我也有一个早早当了妈的朋友,如今也步入养娃投资的队伍,早两年她疯狂给孩子报兴趣班,舞蹈钢琴美术样样没落下,学英语更是套读多家机构。你永远都无法理解当妈的人,为什么要同时给孩子报好几个内容大差不差的班,在她们看来这是上「双保险」......

但她好在能够及时梳理心态,自我调整这种焦虑。她现在的心得,我觉得蛮适合父母参考:抓主要矛盾,前置孩子的内心需求。

·接受孩子并不是天才少女的事实。也许对很多孩子来说,强加的光环是一种累赘。

·在替孩子规划前,先发现他们的天赋,而不是靠逼迫。

·尊重他们的兴趣。当我朋友发现孩子无心学美术,却主动学钢琴,果断退费,只保留她喜欢的,作为父母,她觉得这也是放过自己的机会。

·允许孩子有个性表达。

她想通了也是因为觉得漫漫养娃路太艰难了,放过自己的同时,也许孩子会更快乐。

《奇怪的律师禹英禑》里孩子们最后在引导下还敢反抗,但现实中孩子们大多是不敢的,那种反抗的孩子都是能上社会新闻的素材。所以第一步只能靠父母开明一些,早点明白,「小孩的玩乐不能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