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不身在韩国,也许我会称我自己为女权主义者,但在韩国,这个头衔带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和耻辱感。”
说这话的是29岁的西拉,她在首尔开着一家咖啡馆,她非常关心妇女权利,却不希望被称为女权主义者,尤其是在韩国。
相反,她宁可称自己为“平等主义者”。
西拉不是唯一一个有这种想法的人,韩国有很大一部分女性,她们关心女性权利,希望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成功、独立,但她们却很少公开谈论女权主义。
为什么韩国女性不愿给自己贴上女权主义者的标签?
因为与西方国家相比,韩国的女权主义截然不同,这里的女权主义是由激进者领导的,激进分子领导的女权组织进阶到一种极端阶段,她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被视作“恐怖分子”。
禁止约会、性、婚姻和孩子,怀了男婴就堕掉,恨不得清除韩国所有男性等等,这些因素组成了韩国激进女权主义。
为何女权在韩国成了侮辱的代名词
前段时间,有网友上传了一段在韩国商场拍的视频,视频中可以看到,有很多年轻的韩国女性推着一辆辆婴儿推车在逛街。
但坐在里面的却不是咿咿呀呀的婴儿,而是一只只宠物狗,十辆婴儿车里九辆坐着的都是狗。
现在的韩国被称为一个“正在消失的国家”,最新数据显示,韩国生育率曲线俯冲而下,已经从去年的0.81跌到了0.78,直接打破了世界最低生育率记录,处于全球倒数第一的位置已经好些年了,韩国的结婚率也是直线下降。
而有一个因素,最有可能加剧韩国迫在眉睫的人口灾难。
那就是激进女权意识形态的日益流行。
不恋爱约会、不发生性关系、不结婚、不育儿,这就是如今韩国激进女权主义倡导的“四不”运动,为很多韩国年轻女性所接受并推崇。
在韩国,因为过于极端,女权主义已然成为一个贬义词。
那么韩国女权主义是如何走上一条极端道路的?
在韩国提到女权主义,就一定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性别对立、厌女仇男等消极话题,当事人也会被卷入舆论漩涡之中,而且已有太多的前车之鉴。
韩国女权主义者认为,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怀孕后也注定要面临职场上的不利现实和无数家庭困难。
这就是年的一部卖座电影《年出生的金智英》的主题。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部有争议的女权主义小说,女主角是一位已婚的韩国妇女,她辞掉工作,专心照顾家庭、抚养孩子,无数女性观众从金智英的人生细微处看到自己过去的痛苦、现在的烦恼和一眼望得到的未来。
那一年,金智英的名字冲刷着韩国各大论坛,满分10星,女性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平均评分为9.5星,而对男性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只配得上2.8星。
男女观众、读者的评价罕见地呈极度两极分化。
有媒体形容道:“仅用一本书,就把韩国年轻人群体撕裂了。”
出演金智英的女演员也遭受大量攻击性恶评,韩国知名女子偶像团体是redvelvet的成员艾琳因为读了这本书,引起大批男粉丝不满,他们开始在网上围攻批评这位曾经的梦中情人。
“她几乎成了女权主义者,我不再是她的粉丝了。”一名男性网络用户评论道。
另一起事件同样涉及韩国的女性公众人物,也是一名女子组合的成员,她在社交平台上传了一组日常照片。
网友们发现她的手机壳上写着“女孩无所不能(girlscandoanything)”。
这些照片在韩国论坛上疯传,并引起很多网友抵触,许多人给她贴上“女权主义者”的标签。
最后,她删除了这组照片。
随后她的经纪公司发表声明,拒绝将她与女权主义标签联系起来,并解释称手机上的那句口号只是法国某时尚品牌的产品理念。
这些回应都反映出他们唯恐跟任何所谓的女权主义沾上边的态度。
很难想象,在一个所谓的民主国家,讨论女权主义居然会成为如此富有争议性、让人感到如履薄冰的敏感话题,但在韩国,这似乎成了常态。
过去,韩国女权主义没什么话语权,因此也激不起太大水花,直到年,网络社区年轻女权主义者的行为引起了人们对激进女权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