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当今学术界少有人不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花多少钱啊 http://m.39.net/news/a_5214886.html
前些天书评君推出了优秀书系专题,为大家介绍那些“成群结队”出现的好书。我们将每天为大家推送一期专题内容,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汉学类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要讨论海外汉学研究译介,无论如何都绕不过这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它于年创立,如今恰逢而立之年。透过它,几乎可以看到整个海外汉学研究的变化。当今国内学界,也少有人未受到过这套书的影响。用“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主编刘东的话说,“我们引进的不只是一套书,更是一个知识领域,一个学术传统”。刘东也表示,他自己参与创办的十余套丛书中,“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是他“最看重的一套”。三十年来,“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一直持续并积极地在跟国外的,特别是西方的汉学发生着对话。采写

新京报记者李佳钰刘东“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主编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对话刘东选书标准新京报:作为这套丛书主编,三十年来你一直在选题上给予指导、推荐及把关。可以具体谈谈海外中国系列的选书标准吗?这么多年来海外汉学研究是不是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会相应地表现在丛书的选书中吗?刘东:其实,任何学术著作的标准,当然也就是学术质量本身。不过,如果光这样说还嫌太过抽象,那么我也的确检讨过自己奉行的标准,而且也暗中起过某些变化。比如起初,我对国外的中国研究领域还不具备堪称专业性的全面学识,也就只能根据自己的朴素理解,或按照一个中国人的第一印象,来判定哪本的水准是高是低。后来,特别是我在北大开出汉学课程之后,我就更愿意基于汉学界自己的标准,来选择公认的学术名著或代表作。即使我本人并不看好那本书,或者并不能同意它的观点,只要它可以代表最新的汉学成就,我也会赞成把它纳入丛书,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垄断真理。用我以往用过的形容就是,我们的丛书只应是一个“篮子”,而不应是一个“笼子”,否则就丧失了对话性,而广大中文读者的思想,也就失去了一根促动发展的马刺。问题意识新京报:相对而言,这套丛书对学界的影响是不是比对公众的影响更大?刘东:这套丛书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自从它成规模以后,就罕有学者不受它的影响。不过,说到这种影响也要具体分析。一方面,它不光是让中文读者广泛了解到汉学的成果,从而得以大致跟踪到西方汉学的发展,而且还以较高的质量示范了学术的标准,正因此我才在哈佛讲演时对史华兹讲,应当谢谢你们在国内最为失范的时候,以自己的辛劳帮我们维护了学术的尊严。另一方面,我作为主编又痛感到这套书的影响过大,使得很多后来的学者热衷于模仿,失去了基本的主体意识和对话精神。正因为这样,我要借贵报再呼吁一遍,对任何成长于当代中国的学者而言,如果他真想谋求自己的发展,国际汉学就只能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而不能径直把它当成了“专业课”,而失去了驾驭其上并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变之后新京报:这套丛书在多年的积累、形成规模和影响力之后,希望再在哪些方面去开拓?未来的方向会有调整吗?刘东: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如果这套书的内容有什么变化,那么首要的选题变化就体现在,以前它更多的是在“打捞”历史,即“恶补”那些早该翻译出来的名作,现在它则较少去偿还这些“欠账”,而更多的是在同步于历史,来欣慰地翻译某些老友的新作,或者惊喜地介绍某些新秀的力作。这种变化,本身就可以算是显著的成就,因为汉语读者的确从未像今天这样,能够如此广泛地了解到国际汉学的全貌,而这种积极局面也肯定会对中文学术产生持续的推动。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用这套书的逐步推进,悄悄改变了人们对于“丛书”的理解,因为这已经不再指称一批数量有限的书,而是指称一个与自身同步增长的领域,或者一个不稍消歇的知识增长点。正因此,我们可以把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当成总是在展示汉学成就的窗口,只要国外的汉学研究不停止,那么我们的挑选和译介也同样不会消歇。声音中国有许多出版社,但特别留在记忆中的出版社不多。我们韩国学者对于江苏人民出版社有很好的印象,原因是该社出版的很多书大概是有学术意味的好书。特别是“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大家都比较耳熟能详。该丛书出版已经持续30年,近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步,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是,该社的新书出版有好的基本方针,那就是必须经过专家和出版社的咨询与研究,慎重确定选题。也可以说,他们有很好的学术出版传统,并将这个优秀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这次我到南京,与出版社的编辑进行了深入沟通,对他们作为编辑的职业素养、学术素养和敬业精神都留下很好的印象。拙著被选择进这套丛书译介出版,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光。今后中国的学者可以直接看到我们韩国学者的成果,进而更好地进行学术对话。不过与此同时,作为一个韩国老学者,我也很想说,现在韩国的中国史硏究者与欧美或日本学者一样,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吴金成(《矛与盾的共存:明代江西社会研究》作者,韩国首尔大学亚洲历史系教授)“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从我的学生时代就一直陪伴我,到我今天成为大学教授。刘东教授是这套丛书的总设计师,也是它的执行总长,以其渊博的学识、敏锐的眼光遴选海外学者研究中国的名篇佳作。我和同学合译的《佛教征服中国》就是这样一部巨著,汉译本初版于年,去年出第三版,依旧旺销。作者许理和先生,这位荷兰汉学家着眼于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交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